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核模糊+先发制人",以色列如何确立自身核策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在本系列上期文章中,我们讲述了伊核问题产生并演变为危机的前因后果,尤其是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把目光投向以色列这个处于伊核问题中心的地区利益攸关方。"随着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计划的遏制,该国自己也有一个秘密的核计划。"6月17日,在为期12天的以伊冲突期间,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在1948年建国后不久,以色列便决心建立核武库以保障国家生存。虽然从其官方外交立场来看,以色列对于自身的核武库既不承认也不否定,但该国被广泛认为拥有相当强的核能力。在二战、赎罪日战争等历史记忆的驱动下,以及西方大国微妙态度的影响下,以色列逐步确立起"核模糊"和"先发制人"互为表里的核策略,一方面保护自身、降低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却也可能带来更为不安全的地区局势。
2012年9月27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借助示意图警告称,伊朗已进入生产武器级铀的最后阶段。图源:外媒
"以色列对核武器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
据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报道,以色列对核武器的兴趣可以追溯到该国1948年建国之初。地缘上缺乏战略纵深、二战犹太人遭到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以及第一次中东战争,都使有"以色列国父"之称的戴维·本-古里安坚信,必须拥有"终极威慑"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于1952年6月成立,该政府机构首任主席恩斯特·大卫·伯格曼曾表示,核弹将确保"我们永远不会再像羔羊一样被带去屠宰"。
上世纪50年代起,以色列开始秘密推进核计划,当时的国际环境也给了以色列发展核技术的条件。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以色列与法国达成协议--以方配合英法对埃及的军事行动,法国则向以提供核反应堆技术援助。《国家利益》提到,法国当时同意向以提供一个钚生产反应堆、所需的铀燃料以及一个用于钚生产的再处理厂,基本提供了以色列制造核弹所需的所有设施,无论是当时还是之后,都没有一个国家向以色列提供过如此规模的核技术援助。
此后不久,以色列于1958年开始在本国南部内盖夫沙漠的迪莫纳附近建立核研究中心。1960年12月,美国联合原子能情报委员会的报告称,迪莫纳项目中包括一个用于钚生产的再处理厂,与核武器有关。研究人员认为,1962年前后,以色列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开始生产武器级钚。根据美国军备控制协会的说法,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夕,以色列已成功组装首枚核装置。
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背后有三大考量
在以色列核计划推进中,西方大国扮演了复杂角色。虽然法国最初对其予以支持,但1966年后,当时的戴高乐政府担心中东核扩散,便中止了与以色列的核合作。美国肯尼迪政府曾试图对迪莫纳进行核查监督,遭到以色列的拒绝。
美国态度的转变出现在尼克松政府时期。1969年9月,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达成非书面协议--只要以色列不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不进行核试验,美国就不再施压其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学界认为,这一"核默契"事实上承认了以色列的拥核地位,标志着"核模糊"策略的形成:以色列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核,不公开核能力细节,也不接受国际核查。以方曾多次强调,本国"不会成为第一个将核武器引入中东的国家"。
"核模糊"策略有三大考量:首先是增强威慑可信度,敌人因无法确知核武规模而心存忌惮;其次是规避国际谴责,不公开可以减少给自身以及盟友带来的压力;最后是保持技术自由度,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持续提升核能力。
然而,该政策也面临曝光危机。1986年,迪莫纳核研究中心前技术员莫迪凯·瓦努努向英国媒体披露了大量以色列核计划的内幕,包括地下钚提取工厂的情况和核弹头产量估计。报道称,以色列每年可生产约40公斤钚,可能已制造上百枚核弹头。以色列随后以叛国罪和间谍罪判处瓦努努18年监禁。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核能力态度微妙。联合国原子能机构多次呼吁以色列开放核设施接受核查,但以色列既非NPT签约国,也从未允许实质性国际核查。美国则对以色列实行"双重标准",尽管正如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文章所说,美国已"确信以色列拥核",但美国国会仍持续对以批准高额军事援助,外交上也多次挡下要求其核裁军的国际决议。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算,目前以色列拥有80至90枚核弹头。
两大策略互为表里
第四次中东战争(也称赎罪日战争)成为触发以核策略转型的关键节点。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在赎罪日突袭以色列。昔日强大的以军在最初几天节节败退,开战仅两三天,埃及已攻占西奈半岛约70%的地区,叙利亚也已攻至以北部腹地。面对绝境,以色列当局者首次认真考虑动用核武器。据后来披露的绝密文件显示,10月8日夜晚,梅厄总理批准以军将若干核弹头安装到"杰里科"中程弹道导弹上,瞄准埃及开罗和叙利亚大马士革。此举相当于向美国发出"最后通牒":若不立刻援助,以色列可能动用核武器自卫。美国随后启动紧急空运,短时间内向以补充大量军备,最终帮助以渡过难关。
战后,以色列方面痛定思痛,"绝不能等敌人打上门来"成为共识,"先发制人"逐渐成为重要安全理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的贝京政府进一步将此原则制度化,形成"贝京主义",即以色列不允许敌对国家拥有核武器,如有迹象则"先发制人"实施预防性打击。
"先发制人"策略与前文提到的"核模糊"策略互为表里。"核模糊"让以色列在敌人心中投下不确定阴影,提升威慑力并减少外界干预。"先发制人"则确保周边没有核对手出现,以免陷入必须公开动用核武的两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