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的前世今生:“核模糊+先发制人”,以色列如何确立自身核策略(2)

2025-07-02 15:58  环球时报

自确立"先发制人"原则以来,以色列多次付诸行动。首先是1981年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事件,也被称为"巴比伦行动"。20世纪70年代末,萨达姆政权在法国援助下建设奥西拉克核反应堆项目。1981年6月,以色列对该反应堆发动精确空袭。短短几分钟内,奥西拉克反应堆建筑被夷为平地,伊拉克耗资巨大的核计划化为乌有。此次行动后,贝京政府发布声明称:"我们决不允许敌人针对以色列人民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将及时并利用一切可用手段保护以色列公民。"这也被视为以色列首次公开宣布其"先发制人"的安全策略。

相比一次性摧毁明确目标,伊朗核计划更像是一个持续20余年的"移动靶",以色列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期遏制。

以色列最常见的破坏手段是情报渗透与网络破坏,2010年的"震网"病毒攻击是典型案例。以方利用这种由美以情报机构联合开发的计算机蠕虫成功侵入伊朗纳坦兹地下铀浓缩厂的离心机控制系统,使约1000台铀浓缩离心机高速自毁。有专家对《纽约时报》表示,此次袭击让伊朗铀浓缩进程至少倒退两年。

第二种手段是暗杀与定点清除。综合媒体报道及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特使的说法,以色列是伊朗多起核科学家被暗杀事件的"幕后黑手"。2010年至2012年,至少4名参与伊朗核计划的核物理学家在德黑兰街头遇袭身亡;2020年11月,有"伊朗核弹之父"之称的莫森·法赫里扎德遭远程遥控机枪伏击身亡。

第三种手段是公开的空袭与军事威慑。有美国官员向Axios新闻网透露,2024年10月,以色列对伊朗帕尔钦军工区的秘密核武研发设施实施空袭,摧毁了用于核弹触发试验的设备。在今年6月的以伊冲突中,以色列首次派遣上百架次战机对伊朗境内纳坦兹等数十处核基地与导弹发射塔进行地毯式打击。

最后一种手段是外交游说与制裁围堵。以色列领导人多年来在国际场合反复敲响"伊核威胁"警钟,主张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2015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称伊核协议)达成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反对,甚至直接赴美国国会游说。2018年,当时第一任期内的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恢复最高级别制裁。

让中东安全局势更加复杂

在长达20余年的打击下,伊朗核计划一直未触及核武器级门槛。以色列虽被认为拥核,但也未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不过,以色列的一些做法仍引发连锁反应,让中东安全局势更加复杂。

一方面,以色列的强硬威慑短期内迫使一些阿拉伯国家放弃了核竞赛。以色列摧毁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后,同样考虑核选项的利比亚逐步偃旗息鼓,2003年宣布放弃核计划;埃及与以色列多次战争失败后,也没有再积极发展核武器。一定程度上,是以色列的打击行动让周边国家看到了追求核武器的高风险。

但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打击策略也埋下了仇恨和军备升级的种子。部分被打击国家可能转而采用发展代理人武装等其他方式与以色列对抗。阿拉伯主流媒体开展的民调显示,2025年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以色列持"极端负面"看法的比例达八成以上,比20世纪70年代更高,仇恨的代际传递令人担忧。

以色列"挤牙膏"式的核遏制可能引发区域内新一轮军备竞赛。比如沙特方面近年来明确表示,如果伊朗获得核武器,沙特"别无选择,只能寻求自己的核保障"。据路透社等西方媒体报道,沙特正在着手启动铀浓缩试验项目。埃及、土耳其等也在密切关注局势走向,评估各自的核选项。

以色列频繁的军事打击也在侵蚀国际规则,导致合法性困境。"先发制人"打击往往未经联合国授权,如果以色列的打击造成重大附带损害或区域冲突升级,现有支持可能流失。近年来,美以在伊朗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也有所显现。美国担心以方贸然行动引爆大战,以色列则认为美"安全网"不可靠。这种嫌隙若扩大,会进一步影响美以同盟关系。

因此,长远来看,以色列可能正陷入一个"安全困境",即越是"先发制人"打击,敌人越转入地下伺机报复,地区局势越紧张动荡,而以色列感到不安全又会采取更多先发动作,从而可能形成双输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