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 三件事让人泪目

2025-10-19 10:41  头条

2025年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你可能不知道杨振宁到底有多牛,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美国最古老的富兰克林学会,把他的工作和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但今天,我不想讲那些高深的物理学理论,什么杨-米尔斯场、宇称不守恒,这些东西太专业了,普通人也听不懂。我想讲三件事,三件让人泪目的事,让你真正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这三件事,关于友情、关于爱国、关于传承。每一件,都足以让人动容。

一封信,50年的约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破冰,杨振宁作为第一批回国访问的科学家踏上了阔别26年的故土。在北京,他见到了一个人--邓稼先,他从小到大的好友,西南联大的同窗。两人的关系有多铁?用杨振宁自己的话说:"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他们是同乡、同校、同赴美,连志向都相投。但1950年邓稼先回国后,两人就再也没见过面。这一别,就是21年。

在北京十几天的相聚中,两人有聊不完的话。但杨振宁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憋着:美国报纸说,毛主席派飞机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这是真的吗?中国的原子弹,到底是不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造的?这个问题太敏感了,杨振宁一直没敢问。直到离开北京飞往上海的前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问前来送行的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完全由中国制造的?有没有美国人参与?"

邓稼先没有立即回答。作为核武器研制的核心人物,他深知这个问题的分量。他只是说,据他了解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但需要再去核实一下。当天,邓稼先向上级请示。周总理指示"实事求是回复"。邓稼先连夜写了一封信,信中明确告诉杨振宁: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

但这封信最让杨振宁动容的,不是这个答案,而是信的最后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后来回忆说:"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什么叫"千里共同途"?邓稼先在信里没有明说,但杨振宁懂。一个在国外搞理论物理,拿了诺贝尔奖;一个在国内搞核武器,隐姓埋名28年。两个人走的路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中国。

1986年6月,邓稼先因癌症住院,杨振宁去医院看他。那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照片上,邓稼先的嘴角有血迹,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打一针镇痛剂。一个多月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2022年,杨振宁百岁寿辰。在寿宴上,这位百岁老人提到了邓稼先,提到了那封信,提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他深情地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50年符合这份期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台下一片沉默,很多人眼眶都红了。

如今,杨振宁也走了。两位老友,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了。

回国,一个103岁老人的选择:我的一生,就是一个圆

很多人质疑杨振宁,说他年轻时不回国,老了才回来养老。这种说法,实在是太肤浅了。杨振宁1945年去美国读博士,1957年拿诺贝尔奖时才35岁,正是学术生涯的黄金期。那时候的中国,刚刚建国不久,科研条件极其艰苦。如果杨振宁那时候回国,他还能做出那些改变物理学历史的工作吗?很难说。

但杨振宁从来没有忘记中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破冰,他就是第一批回国访问的科学家。那一年,他还参加了保钓运动。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发起成立"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自筹资金资助赴美访问的中国学者。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主导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这个高研院,如今已经成为国内理论物理研究的顶级单位,引进了大量顶级学者。高研院每年有大量的报告,固定从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学校请各种学者做报告,促成了很多学术合作,帮助很多人找到了博士或博后的老板。这对国内物理学发展的贡献,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到清华定居。2020年,98岁的他恢复了中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为什么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回到中国?杨振宁自己给出了答案:"我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圆。"圆的起点,是1929年,7岁的杨振宁随父亲来到清华园。圆的终点,是2003年,81岁的他回到清华园。这个圆,走了74年。

有人说,杨振宁是为了回国养老。但你想想,一个81岁的老人,在美国有房有车有地位,回国干什么?图什么?他回国后,带普物课,做报告,培养学生,一直工作到100岁。这叫养老?杨振宁在1957年诺奖晚宴的演讲中说:"我沉重地意识到,在不止一个意义上,我是中西文化和谐和冲突的产物。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和背景骄傲,同时也献身于现代科学,它从西方文明起源,我已经并将继续为之工作。"

真正的爱国者,既不会将自己的血脉与传统视之为耻辱,更不会固步自封拒绝进步的思想。杨振宁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传承,一个物理学家的遗产:他本身,就是最大的贡献

很多人喜欢批评杨振宁对中国贡献不足。这完全是误解。实际上,即便杨振宁什么都不做,他本身就证明了:中国人是可以做出最一流的科学贡献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在杨振宁之前,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不行,中国文化不适合搞科学。但杨振宁用事实告诉全世界:中国人不仅能搞科学,而且能搞到世界顶尖水平。这种精神上的鼓舞,比任何物质贡献都重要。

更何况,杨振宁还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贡献。1997年主导筹建清华高研院,引进大量顶级学者;回国后带普物课,在B站还有相应的视频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其中很多人如今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有一个细节特别感人。

杨振宁的高足、斯坦福大学教授张守晟,在整理丈夫遗物时,读到了张守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就只有两种。能超越朽亡肉体的,一是我们传承给儿女的基因,繁衍生息;二是我们传承给学生的思想,薪火相传。"这就是杨振宁的遗产。他的基因,通过儿女传承;他的思想,通过学生传承;他的精神,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物理学家传承。

1954年秋天,杨振宁和盖尔曼去芝加哥看望住院的费米。当他们走向门口时,听到身后费米说:"我将物理学交给了你们。"如今,杨振宁也将物理学交给了我们。

写在最后

杨振宁走了,享年103岁。这个年纪,按理说不需要太过悲痛。但今天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心情还是难以平静。为什么?因为杨振宁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出生于1922年,那时候的中国,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一直活到了2025年。103年,横跨了整个中国现代史。

他见证了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见证了中国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变成可以和美国掰手腕的科技强国。而他自己,就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有人说,盛宴已散,大师远去。但我想说,盛宴没有散,大师也没有远去。杨振宁的精神,会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物理学家传承下去。

用杨振宁自己的话说:"尔曹身与人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杨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