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过高。薪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同样是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毕业生期望起薪在8000元甚至万元以上,而市场实际提供的平均薪资约为6000元。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对自身市场价值的误判。当"高投入期待高回报"的心理遇上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许多人选择了等待而非适应。
攀比心重。名校光环下的攀比心理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境。"985"、"211"标签成为一些学生心中的枷锁,他们不愿接受"普通"院校学生能找到的工作,即使自身能力并不突出。这种基于学校排名的职业选择限制了大量毕业生的就业视野,使他们在犹豫和比较中错失良机。事实上,职场成功更取决于持续学习能力、实践经验和职业态度,而非一纸文凭定终身。
倚重父母。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年轻人选择直接退出就业竞争,成为"啃老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16-24岁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其中相当一部分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选择不就业。这种逃避心态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能引发长期的社会问题与个人发展危机。
害怕吃苦。独生子女一代在相对优渥的环境中成长,家庭过度保护使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不愿接受需要付出较多体力或基层锻炼的工作机会,如销售、外勤等岗位常遭冷遇。这种畏苦心态与就业现实的错位,不仅延长了求职周期,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错配浪费。
当代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一种矛盾景象:一方面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激烈;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却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部分学生畏惧基层工作的艰辛,不愿从基础岗位做起,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如何找出路,这需要社会多方合力。
对高校而言,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
对企业来说,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给予年轻人成长空间。
对社会而言,应营造更加包容的就业环境,破除唯学历论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