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幸福和谐,更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长43万人。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一部分人认为国家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用人单位选人苛刻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不少企业抱怨"一才难求",而大批毕业生却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种矛盾凸显的不仅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更是当代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深层次迷茫。
体制诱惑。当下大学校园里,一种新的"三位一体"信仰正在形成--考公务员、进国企、入世界500强,这几乎成为许多学生心目中的追求目标。每逢招聘季,这些单位的展台前人头攒动,简历堆积如山,而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则相对冷清。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大学生务实理性的就业观,实则折射出深层的社会焦虑与价值单一化,其背后潜藏的弊端正在悄然影响着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与发展路径。
眼高手低。一部分大学生与研究生怀揣高等学历证书,却陷入了期望值过高的认知陷阱。他们接受了十数年的系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在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某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坦言:"许多毕业生理论滔滔不绝,却连基本的办公软件都无法熟练应用,团队协作中更是缺乏沟通技巧。"这种"高文化、低能力"的现象导致企业不敢委以重任,毕业生则抱怨没有发展机会,形成恶性循环。
轻视基层。当下,"不愿从基层干起"已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向往高楼大厦里的白领生活,却对需要从一线开始的职业路径嗤之以鼻。殊不知,几乎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都有过从基层起步的经历。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初入行时是一名普通业务员,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曾骑自行车穿梭杭州街头推销产品。万丈高楼从地起,基层经历不仅是了解行业运作的窗口,更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磨练意志的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