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俄乌战争的远程交战模式,使得双方实际伤亡数字要远低于外界预期,战场死伤比也将达到全新水平。事实上,在开战早期双方军队一线兵员素质较高,但对新武器、新战术效果预估不足,结果双方伤亡极重,其中越境作战,又受义务兵制度影响的俄罗斯,实际上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特别是冲在一线作为精锐步兵使用的空降兵部队。在第二阶段,当战争陷入僵局,两国不得不动用后备兵员时,乌克兰由于本身就处于劣势,动员机制更加成熟,表现反而比缺乏准备、多年没有动员过的俄罗斯强。
▲俄罗斯高级指挥官阵亡主要集中在早期
好在瓦格纳雇佣/培训经验极其丰富,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顶到前线,撑住了场面(最典型的就是巴赫穆特之战)。随着普里戈任在2023年8月意外身亡,俄罗斯军队完成了动员、训练机制的搭建,后来甚至将瓦格纳也被吸纳进去,安稳步入第三阶段至今。而在整个过程中,无人机、远程火力的大规模使用,使得双方交战距离越来越远,前线士兵的作战密度越来越低,再加上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远程火力杀伤,理论上有很充足的救援时间,因此最终双方死亡人数并不高。
▲无人机虽然是战场噩梦,但它实际上减少了前线阵亡数字
不过,俄罗斯在经历了早期的失利后,大概在2023年末,也就是乌克兰大反攻结束之后,就坚定了打造血肉磨坊的理念。这个思路说白了,就是放弃花里胡哨的战术,凭借远超乌克兰的国力在正面战场上拼消耗。乌克兰的武器弹药、信息情报都能从欧美补充,唯独人力资源无法得到真正有效地补充。特别是随着俄罗斯得到朝鲜人力援助,稳定后方战场之后,乌克兰前线人力困境愈发明显,具体表现在新兵训练周期越来越短--从最初的半年时间,缩减到三个月,甚至是现在的三到四周。
▲无人装备目前仍无法成为主流
作为认知战的一部分,俄乌双方现在公布的伤亡数字,都是带有限制条件的特殊结果,外界在不了解具体条件的情况下,贸然参照数据缺乏意义。只能说,目前俄罗斯的消耗战术非常有效,乌克兰只能被动应对消耗,并且愈发捉襟见肘。相比于各种奇谋,这种堂堂正正的阳谋,才是战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