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两次“打脸”特朗普后宣布缺席东盟峰会,“特莫会没戏了”!

2025-10-24 16:11  头条

两次"打脸"特朗普之后,莫迪罕见做出一个决定,他不打算现场出席东盟峰会,特莫会这回彻底没戏了?

莫迪发文宣布将线上参加东盟峰会

最近美印之间的关系似乎有越来越僵的趋势。

10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宫对着镜头说"莫迪承诺会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话音刚落,印度外交部第二天就出面否认,称两国元首没有进行过这场通话。

10月21日,特朗普又在排灯节活动上表示自己已经和莫迪聊过印巴问题。

结果10月23日,印度消息人士爆料,他们的通话里,从头到尾没提过巴基斯坦。

短短8天时间,两次公开"打脸",这让外界很意外。

可更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第二次否认的当天,莫迪致电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决定以视频形式出席10月26日至28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

要知道,东盟峰会对印度来说可不是普通场合。

莫迪2014年上任以来,除了2020年疫情特殊时期,每年都会亲自参会,这次非疫情时期突然"线上参会",难免让人猜测真正的原因,莫迪莫非是要躲特朗普?"特莫会"真要黄了吗?

其实特朗普对印度的态度不难猜,他就是想让印度在"印太战略"里多出力,毕竟印度的地缘位置对制衡中国很重要。

可同时,他又对印度坚持买俄油耿耿于怀,觉得"盟友就得听自己的"。

今年8月,特朗普政府直接给印度加了税,以"惩罚印度继续买俄油"为由,额外加征25%关税,把总关税抬到了50%。

可这套"施压牌"打出去后,特朗普才发现,自己手里没什么能真正"拿捏"印度的筹码。

要是把印度逼急了怎么办?

万一印度转头跟俄罗斯、中国走得更近,"印太战略"少了印度这个关键角色,很多布局就成了空架子。

可要是不施压,又显得美国"管不住盟友",自己的面子也挂不住。

结果现在呢?印度真的被逼急了。

对印度来说,俄罗斯石油从来不是"愿不愿意买"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少买"的生存题。

2025年印度通胀率还卡在5.2%,没什么下降空间,俄油比国际油价便宜15%,要是听特朗普的话停购,国内油价肯定得涨,老百姓第一个不答应。

更别说比哈尔邦正在进行议会选举,那里的农民选票占了60%还多,低价俄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灌溉、运输成本。

这时候向美国妥协,等于把选票拱手让人。

莫迪就算再想跟美国搞好关系,也不敢拿自己的政治根基冒险。

再加上贸易谈判的僵局,莫迪更没理由急着见特朗普了。

有消息说,印美在谈把50%的出口关税降到15%到16%,可直到莫迪宣布缺席峰会,双方连个初步共识都没达成。

要是这时候去吉隆坡参会,特朗普肯定会借着"特莫会"逼他表态,要么在俄油进口上松口,要么接受美国提的其他条件。

可莫迪怎么选?松口俄油,得罪俄罗斯不说,国内经济、选举都得受影响;接受美国条件,又等于把外交主动权交出去,以后美国再提要求,更难拒绝。

这么算下来,"线上参会"反而成了最稳妥的选择,既没断了和东盟的合作,又避开了特朗普的"城下之盟",这就是用"拖延术"把难题往后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一边顶着美国的压力买俄油,一边还在10月中旬跟中国做了个承诺--从中国进口的稀土磁体,绝不转售美国。

稀土是印度新能源、国防产业的"命脉",2024到2025财年,印度从中国进口了870吨稀土磁体,价值超30亿卢比。

印度这么做,不就是怕跟中国闹僵后供应链断了,国内产业受影响吗?

一边稳住俄罗斯的油,一边保住中国的稀土,再跟美国讨价还价关税。

印度的"利益优先",其实一直很明确。

这么捋下来就会发现,"特莫会"没戏了,从来不是偶然。

特朗普想让印度当"印太战略"的"马前卒",却不愿松口关税、给印度实在的好处。

莫迪想从美国拿技术、市场,却不愿在能源、地区议题上被绑住手脚。

两国都在算自己的账,谁也不愿先让步,就算勉强凑在一起见面,又能谈出什么实质内容?

美印这所谓的"盟友关系",更像是一场没谈拢的生意,双方都想要对方的东西,却都不想付出对等的代价。

这次"特莫会"告吹,不过是把这种"拧巴"摆到了台面上。

以后就算两国领导人再见面,只要美国还抱着"用施压换妥协"的心思,莫迪还坚持"先顾国内再谈外交"的逻辑,这种冷博弈的状态,恐怕还得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