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普通朋友,转账是劳务报酬和借款!"
面对法庭,女子王某这样辩解。但法院的一纸判决,让她必须将收到的241万余元,全额返还给原配赖某。
这起近日由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的案件,为所有身处婚姻的人敲响了警钟:夫妻共同财产,不是谁想送就能送的!
案情回顾:丈夫去世后,巨额转账浮出水面
赖某与丈夫马某某于2002年结婚,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2024年10月,马某某因颅内出血不幸去世。
妻子赖某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让她震惊的事实:在马某某生前,他通过微信、支付宝和银行转账等方式,陆续向一名王姓女子转账了241.98万元。
法庭交锋:是"普通朋友"还是不当往来?
法庭上,王某坚持声称她与马某某"只是普通朋友",并对其收到的巨额款项给出了两种解释:
- 150万元是"劳务报酬":王某称,马某某雇佣她工作,这些是2021年至2024年的工资。
- 90万元是"借款":王某声称这部分钱是马某某借给她的。
然而,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的辩解站不住脚:
✅ 劳务关系不成立:王某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存在明确的雇佣关系,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报酬标准等核心要素。
✅ 借贷关系不成立:王某拿不出任何借条或能证明借贷合意的证据。
判决关键:特殊数字与节日转账暴露真相
法院在审理中发现,马某某的转账行为中有许多"不寻常"的细节:
- 特殊数字:曾转账520元(谐音"我爱你")等具有明确情感指向性的金额。
- 特定节日:在情人节等特殊节日转账,并备注"情人节"字样。
法院认为,这些行为明显超出了普通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限度,认定该赠与行为违背公序良俗,因此无效。根据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法律视角:法律如何守护婚姻财产?
从法律角度看,这类案件的核心在于两点:
(1)夫妻共同财产的平等处理权
根据《民法典》,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双方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一方非因日常生活需要,擅自将巨额夫妻共同财产赠与他人,是一种无权处分行为,侵犯了另一方的财产权益。
(2)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典》明确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婚外情基础上的赠与行为,不仅违背了夫妻忠诚的道德义务,也违背了公序良俗这一基本法律原则,因此不受法律保护。
结语:
法院的这份判决,不仅仅是维护了一位妻子的财产权利,更是捍卫了婚姻制度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序良俗。它明确告诉所有人:法律从不保护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