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韩大使馆被砸,韩国警察冷眼旁观,李在明为何选择“沉默”

2025-07-28 11:53  头条

一封来自北京的交涉函,直接摆在了韩国总统李在明办公室的案头,它没有外交辞令,只提了两个要求:保障中国使馆安全,保护中国公民权益。

这让不少人都极为震惊,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上从来都是与人为善,不会仗势欺人,可这一次,为何对韩国十分严厉?早先亲华的韩在明,又为何沉默不语?

中国对韩国发出交涉函

其次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还要追溯到前总统尹锡悦时期,自从他被弹劾之后,韩国的右翼势力就像找到了宣泄口,编造出"中国干预弹劾"的离奇剧本,将所有怒火引向中国大使馆。

从此,驻韩中国大使馆的门前就不得安宁,抗议是家常便饭,冲突更是愈演愈烈,最荒诞的一幕发生在今年3月,一个男人穿着"美国队长"的紧身衣,试图效仿超级英雄冲闯使馆,政治作秀的意味浓到呛人。

这些闹剧,是中国在韩机构与公民安全处境的缩影,7月9日,中国使馆终于忍无可忍,发布安全提醒,罕见点名"个别政治势力利用集会捏造信息",警告在韩同胞注意安全。

两天后,北京的官方信函便送抵总统府,要求韩方履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赋予的保护责任。

中方的姿态软硬兼施,一边是毫不客气的问责,一边又在声明中祝贺韩国政府平稳过渡,强调"中韩合作符合共同利益"。

潜台词很清晰: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制造麻烦的,可事情虽然是尹锡锐造成的,但球却踢到了李在明脚下!

尹锡锐的锅,李在明来背?

李在明如今的窘境,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他的前任--尹锡悦"还债",尹锡悦的执政生涯,堪称一场灾难性的"亲美抗中"豪赌。

当他因支持率暴跌、夫人岳母双双卷入丑闻而深陷弹劾泥潭时,他选择的不是反思,而是用更极端的对外政策转移国内视线。

无论是加码军援乌克兰,还是在萨德问题上对美国唯命是从,他都在疯狂输送"投名状",甚至被本国舆论痛骂为"史上最糟糕的亲日政权"。

在此期间,他的团队默许甚至纵容反华叙事在民间发酵,结果立竿见影:中韩贸易额断崖式下跌,对华出口一夜退回二十年前。

这无异于自断经脉,中国外长王毅曾给过清晰的台阶:恪守一中原则、停止操弄台湾问题、引导对华理性认知。

但尹锡悦政府"说一套做一套"的把戏,最终耗尽了所有信任和耐心,也亲手为自己敲响了丧钟,2024年底,弹劾案启动,次年7月,他被送进了监狱。

李在明沉默不语反亲美?

李在明,这位进步派领袖上台后,本想画出一条优美的"中道实用"外交弧线,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现实却是一地鸡尹锡悦的入狱,引爆了韩国右翼极端保守派的怒火,他们走上首尔街头,高喊着反华、反李在明政府的口号。

尹锡悦当初为推行"戒严"而炮制的"中国干预大选"等阴谋论,至今仍是这群人深信不疑的"真相",他们给李在明贴上"亲华""中国间谍"的标签,试图从道德和立场上将他彻底污名化。

面对北京的交涉函,李在明陷入了诡异的沉默,这在外交上极不寻常,要知道,他曾反复强调"韩国无法承受与中国关系恶化的代价"。

可几天后,他却在党内高层会议上,隔空向特朗普喊话,他急切地澄清,所谓"亲华"纯属误解,美韩同盟永远是第一位的,希望美国"不要误会"。

这番表态,与其说是对美"效忠",不如说是对内"求生",他急于和"亲华"标签切割,本质上是为了扑灭国内右翼煽动的舆论大火。

李在明为何如此纠结?答案就藏在韩国的国情里:经济上,它离不开中国,安全上,它摆不脱美国。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2023年,韩国近23%的出口商品流向中国,总额高达1600亿美元,从高科技到日常消费,韩国的产业链早已与中国深度绑定。

它的支柱产业,如造船、半导体、汽车,大量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都来自中国,甚至连韩国人引以为傲的泡菜,超过四成的原料白菜都产自中国山东。

一旦供应链中断,韩国整个国家机器都可能停摆。然而美国却在步步紧逼,华盛顿公开要求韩国"减少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在船舶、光伏、电池等领域。

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球一半以上的船舶钢板由中国供应,韩国若真听了美国的话,等于亲手掐死自己的造船业。

更让李在明头疼的,是与特朗普政府胶着的关税谈判,他抛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韩国可以对美国商品进一步开放市场,但五角大楼必须将战时指挥权交还给青瓦台。

收回战时指挥权,是韩国政坛罕见的左右共识,因为它触及一个主权国家无法完全掌控自己军队的核心痛点。

李在明深知,这个要求足以激怒特朗普,甚至被视为"背叛",因此,他必须先高调宣誓对美韩同盟的"忠诚",以此来对冲特朗普的疑心。

对中国而言,韩国的处境,北京心知肚明,中国从未指望首尔能一夜之间和华盛顿分道扬镳,甚至赶走驻韩美军。

中国的底线其实很务实:李在明是"亲华"还是"亲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能"反华",只要韩国不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为虎作伥,不主动帮助美国制造事端,同时努力维系并发展双边经济交流,对中国来说就已足够。

正如韩国前总统文在寅近日罕见发声所提醒的:"对华关系不仅关乎经济,更关系到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

历史也曾给出过答案,2003年,卢武铉总统推行"和平繁荣带"战略,巧妙借助中国经济的腾飞,带动韩国制造业复兴,最终实现了双赢。

历史的剧本,就摆在李在明的面前,中韩关系能否走出当前的阴霾,迎来转机,往往始于民间敌意的消融和政治家的务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