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在3月继续减持了189亿美元美债,持仓总量降至7654亿美元,被3月增持289亿美元的英国反超,20多年来首次跌至美国国债第三大海外持有国。
而就在同一天,刚结束中东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态称:"他希望能访华,因为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两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首先,中国减持美债绝非临时起意。自2021年起,中国已连续4年抛持美债,累计抛售规模超5000亿美元。此次减持更显战略深意:3月正值特朗普预告将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前夕,中方不仅抛售上百亿美元长期美债,还同步增持黄金储备至7377万盎司,创下连续六个月增持纪录。这种"抛长持短"的操作,既规避了美债收益率飙升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为后续进一步减持埋下伏笔。
美国总统特朗普
而深层逻辑则直指美元霸权根基。国际评级机构穆迪5月16日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3A下调至Aa1级,直指其债务规模将在2035年飙升至GDP的134%。如今的美国正面临36万亿美元国债压顶、单月利息支出超千亿美元的困境,中国加速外汇储备多元化,既是对美国财政黑洞的"用脚投票",也是对关税战中"美元武器化"的反制。
事实上,特朗普宣誓就任期间就曾放出消息,要在上任100天内实现访华。特朗普的访华意愿看似突兀,实则暗藏三重算计:一是金融维稳,4月美债市场曾现"股债汇三杀",10年期收益率飙破4.5%,30年期逼近5%。
中国之前作为第二大债主却持续抛售,直接冲击了国际市场对美债的信心。特朗普急需通过高层对话稳住中方抛售节奏,防止美债崩盘触发系统性风险。
美债
二是,稀土解套。中方自4月起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严打走私,导致依赖中国稀土出口的美国军工制造商面临断供危机。特朗普在采访中虽未明言,但业界普遍认为解除稀土限制是其核心诉求之一。
三是,美国中期选举布局。2026年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特朗普需通过外交突破转移国内矛盾。中东之行斩获6000亿美元投资后,他刻意将"访华意愿"包装成"商业谈判",既迎合美国选民对经济议题的关注,又塑造"对华强硬但务实"的形象,满足支持者MAGA们"一直赢"的诉求。
目前,中美这场博弈正呈现出"双轨并行"的特征。明线上,关税战硝烟仍未散。尽管4月双方互撤91%加征关税,但特朗普仍保留24%的"对等关税",以90天暂停作为筹码。另外暗处金融战暗流涌动。中国减持美债与增持黄金同步推进,日本、英国虽增持美债却同步缩减黄金储备,折射出不同国家应对美元危机策略的不同。
中美博弈
但比较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表态希望收到访华邀请,却遭到了中方的"冷处理"。比如对于特朗普的访华请求,中方并未给予回应。甚至在特朗普上任之初表达希望百日内访华时,中方的回应也没有直接答应,只是说希望中美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保持沟通、加强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
怎么理解呢?就是访华这事原则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中美先在各方面合作上做出成绩,积极兑现之前达成的共识,这样双方才有谈的基础,访华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特朗普上任后,并未营造对话氛围,甚至不履行达成的共识,施行所谓的"对等关税"。
稀土
如今对于特朗普的访华之请,中方的态度其实依然明确,就6个字:"听其言观其行"。
当前局势恰似高手对弈,双方你来我往的对招,就看谁先撑不住投子退让。很显然,最先坐不住的是美国,所以有了特朗普的"希望尽快访华"。
最后,对于特朗普能否访华,在我看来取决于3个关键变量:是否取消剩余加征的对华关税、是否在台湾问题上言行一致以及能否在稀土问题上给出等价交换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