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住了?德国外长主动打来电话,请求重新安排访华,王毅把话说得非常清楚,"红线"不容质疑
据环球时报报道,德国外长瓦德富尔一波三折的访华行程近日成了外交界的热议话题。原本定于10月26日启程的访华行程在最后关头突遭取消,理由竟是中方未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然而,这一变动并没有平息事态,瓦德富尔几天后突然主动打来电话,表示希望重新安排访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此的回应简洁而明确:"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德关系的底线,而在台湾问题上的"红线",则不容任何人质疑。
瓦德富尔的行程变动显得异常仓促,令人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外长在启程前48小时突然取消原定行程?根据德国外交部的公开声明,他们将行程推迟的原因归结于"会谈安排不充分",甚至直接指出,中方只确认了与王毅的会晤,未能安排其他高层交流。然而,外交事务的安排从来都不可能在几天内仓促完成。既然如此,瓦德富尔的此番声明是否意味着他对中方的安排有所不满,甚至有意通过此举表达对两国关系中的不满?

实际上,德国外长对会谈安排不满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就在访华前,瓦德富尔曾对台湾问题表达了"微妙"的立场,言辞虽然强调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暗示德国有权根据自身利益决定"具体实施方式"。这一点显然触动了中方的核心利益。中方对此的反应异常强烈,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任何试图通过"文字游戏"来规避一个中国政策的言辞,都是不可接受的。
瓦德富尔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在推迟行程三天后主动向中方伸出"橄榄枝"。他通过路透社和法新社表示,取消行程并非"取消",而是"推迟",并表示希望能够尽快与中方重新安排访问。虽然他一再强调德国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重申德国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这种"急转弯"的姿态,显然是因为德国企业界和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应所致。
德国媒体和政府内部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外长访华计划临时变动后,德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批评声音。许多人认为,这种外交上的突然变动无异于"外交灾难",严重影响了中德关系的稳定性。企业界尤为焦虑,特别是德国车企,这些长期依赖中国市场的巨头们,显然不希望因为政治因素影响到经济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