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德国外长的急切请求,王毅的回应清晰且有力。中方始终坚持中德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之上,并强调两国在合作中存在差异,但任何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尤其是台湾问题--都必须得到德国政府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在电话中,王毅特别提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条红线不能碰。" 这句话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不论两国关系如何发展,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德外交中的最强硬立场。任何在此问题上的模糊态度或试图干涉的行为,都将成为中德关系发展的巨大障碍。
对于德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含糊立场,王毅也提醒德国应牢记历史。中国曾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给予无条件的支持,而如今,德国也应理解中国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立场。这不仅是出于历史的情感联结,更是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必须捍卫的基本原则。
瓦德富尔此行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正是德国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忧虑。近年来,德国车企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愈加严重,特别是汽车工业对稀土的需求,已经成为德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中方对稀土资源的严格管控无疑加剧了德国企业的焦虑,尤其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德国急于寻求与中国的资源合作。
然而,中方的立场非常明确:稀土资源的管控是中国的合法权利,且稀土本身具有军民两用属性,任何试图迫使中国放松管控的要求,都无理且无法接受。正如王毅所说,"中国有权利控制自己的资源,尤其是关乎国家安全的资源"。在此问题上,德国企业必须面对中国的现实,而非通过外交压力寻求便宜的合作空间。

德国在对华外交中的"左右摇摆",表面上看是为了平衡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但实际上暴露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德国依赖中国市场和资源,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汽车制造等领域;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又试图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敏感领域上挑衅中国底线。
这场外交风波凸显了德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困境。如果德国希望保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必须在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而不是试图以"自定义空间"掩盖对中国内政的干涉。瓦德富尔的态度转变,或许标志着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一场觉醒。
中方的态度非常明确--没有妥协空间。无论是台湾问题还是稀土资源问题,中方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做出让步。希望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国家,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