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曾警告:中国人口迅速萎缩,三岁以下补贴3600元一年够用吗?

2025-08-02 19:54  头条

2024年全国人口再次出现下降,连续三年负增长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底,全国人口减少了139万,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人口总数下滑。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通过财政补贴来鼓励年轻家庭生育,尤其针对3岁以下的儿童,每个孩子每年可以领取3600元,连续补助三年,累计共计10800元。虽然这看上去像是一笔不错的支持资金,但不少网友却觉得,这点钱根本不够用,甚至有人调侃:"这点钱买几罐奶粉都不够啊!"或者说,"抚养一个孩子到成年需要几十万,这点补贴连零头都算不上。"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很深的来龙去脉。

回顾过去几个年代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增长极为迅速。比如,1949年至1957年,短短8年时间,新增人口超过1亿;到了1962年至1970年,这一增量更达到1.57亿左右。彼时,大家普遍传统一家多孩的育儿观念,孩子多被看作家庭的财富和未来。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生人数逐年递减。从上世纪末还能保证千万以上的年增量,到21世纪20年代初渐渐锐减,甚至在2022年首次转为负增长。2023年减少208万,2024年又少了139万,这样下去,未来的人口规模很可能持续走低。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愈发令人担忧。跟韩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已经面临低生育率的国家类似,中国的出生率同样处于较低水平,全球排名靠后,出生人口占全球比例不足7%。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占比却超过四分之一。这样的情况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而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则不断增加,就像一个家庭里干活的人少,拖累和负担却越来越大。专家们警告说,按目前的趋势,未来三十年内新生儿数量很可能会减少一半,这对社会、经济乃至科技发展都是不小的挑战。

近年来,因出生率降低导致的连锁反应显现得非常明显。幼儿园、小学频频关门成了新闻常态,不少地方曾经满载孩子的校园变得冷清且无人问津。接下来几年,这种影响将延伸到中学、高校乃至整个就业市场。如果年轻人数量减少,社会对工作的需求必然下降,工作岗位也随之减少,失业风险会加大。农村和小城镇可能逐渐萎缩,城市里的部分区域同样会因为人口流失而变得凋敝。如果几十年后出现严重人口断层,一个年轻人得供养好几个老人,经济负担会极重,科学技术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对国家来说,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任何所谓的发展都难以持久。

为何此时国家急于推出育儿补贴?主要原因是提升出生率已成为紧迫任务,甚至比经济增长还要重要。官方解释指出,当前低生育率的关键因素包括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结婚生育时间推迟和育龄妇女人数减少。不过,更深入分析发现,观念变化加上高昂的养育费用,是年轻人不愿意多生的核心原因。

据育婴人口相关研究,全国0至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达48万元人民币,农村地区大约30万元左右。这数字令人咋舌:不仅是人均GDP的近7倍,还是全球第二高,仅次于韩国。而且发达地区的养育费用远超这一水平,比如上海的养育开销高达100万元,北京的数字也差不多。这里说的只是到孩子17岁,未来大学教育、婚礼、买房等费用还不计入其中。

我邻居一家两口都是普通公司员工,抚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小学阶段,一年的开销就接近10万元,包括奶粉尿布、早教课程、幼儿园学费等。这还不算其他日常杂费。在二线城市这样的支出已经很重,要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花费会翻倍。他们常说:"不是不想生,而是没那个经济实力。养一个孩子都挺吃力,想着再生一个,真就是压力山大。"这并非个别现象,很多年轻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

因此,提出的10800元补贴,实际上对于巨大的育儿成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有网友打趣道:"这么点钱,最多够买上半年的尿不湿,或者报上一个月的早教班。"更有的说,"还不够请个月嫂呢!"虽言语带笑,却透露出年轻家庭面对高额开销的无奈和压力,这点资助根本不能成为他们生育的强有力支撑。

不过,也有地方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湖北天门是个典型例子。2024年,天门的出生人口同比增长了17%,这一数字在全国乃至全球人口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非常亮眼。天门的做法主要就是大幅度现金补贴。比如,生育第二胎可获9.63万元奖励,生育第三胎更高达16.51万元;再加上购买房产的补助,农民工和产业工人家庭生三孩甚至能得到22.51万元,双职工教师和医务人员家庭的补贴最高达到28.51万元。不仅如此,当地还提供基因筛查减免费用、分娩补贴,还有产假及托育服务支持,覆盖了怀孕到养育全过程。结合当地年人均收入3万元计算,这样的补贴相当于3到7年的工资,吸引力自然很强。

这表明,直接的现金激励确实是提升生育意愿的有效手段。可惜的是,其他许多地区无法复制这一模式,原因归结为财政压力和缺乏相应动力。养孩子是一项长期投资,许多地方政府担心投入几十年后,这些孩子会流向其他城市发展,导致本地得不到回报,于是不愿大量投入。对此,专家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人口发展基金",将资金投入至少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由全国范围共同分担负担,要求大城市支持小城镇,毕竟未来这些孩子可能都会流向大城市贡献力量。

国际经验也提供了一些有益借鉴。除了像中国提供的育儿补贴外,不少国家还实施带薪产假和育儿假,设立按月支付的儿童津贴,并允许育儿支出抵扣税款,形成多方面支持,真正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只有政策综合发力,才能让年轻人愿意、生得起孩子。

国家真正要解决低出生率的问题,必须考虑如何从根本上降低养育成本,而不是简单依靠补贴。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住房条件,这些都与年轻人的生育和养育决策密切相关。否则,即便补贴金额再多,年轻人依旧会说:"养不起,就不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