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则被怀疑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军火支援。印媒报道说,有土耳其运输机降落巴基斯坦机场,可能带来了先进武器。虽然土耳其政府没有回应,但巴方表达了感谢--5月初,巴基斯坦前总理谢里夫在社交媒体上称埃尔多安是"亲爱的兄弟",并通话致谢,这一系列动作让印度相当不满。
至于阿塞拜疆的"罪名",印度的说法是:阿方为巴基斯坦提供"后勤便利",比如飞行路径与补给资源。从这里可以看出,印度这次的操作不只是针对巴基斯坦,更是在借"朱砂行动"整合对外政策,把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列为"间接敌对方",这是政治表态,也是一种"战后追责"。
但问题在于,印度目前并没有全面翻脸的资本。以中国为例,印方一边屏蔽账号,一边又迅速恢复,说明它清楚中印关系的分量。更何况,中国一直保持中立态度,没向冲突双方提供武器,也未插手地区事务。中国所做的只是正常报道和必要提醒,却被印度拿来做文章。其实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从边境摩擦到舆论战,印方习惯于用"对中国强硬"来平衡国内压力。
中国需要警惕的是,从印度的举动能够看出,接下来,印度很可能不会停止在边境问题上的政治炒作,也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施压尝试。中印之间的实际冲突虽无明显升级,但舆论战与政治动作却没有停。对中国来说,继续保持冷静应对,既不主动刺激,也不退让立场,是最稳妥的方式。
而对地区局势来说,印巴对抗一时难以真正降温。哪怕达成停火,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新的摩擦只是时间问题。而印度借"胜利"扩大战果,势必也会让巴方提高戒备,未来如果再有摩擦,可能会更快激化。
说到底,莫迪政府的"胜利狂欢"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表演--在国内,它试图用民族主义情绪掩盖军事短板;在国外,它通过选择性叙事塑造"强国形象"。然而,现代战争的结果从不取决于庆典规模或外交简报,而是战场上的真实较量,当印度网民热议"12天后重启进攻"时,国际社会更应警惕:两个拥核国家的"螺旋式升级",可能让南亚陷入不可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