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可这节气一到,日子该怎么过、饭该怎么吃、觉该怎么睡,哪是随口一说就完的事儿?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菜市场门口已有大爷大妈拎着保温杯排队买热豆浆,一边搓着手一边念叨:"这天儿,真是一天比一天凉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九个,通古人把一年分成四季,每季三个月,立冬就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万物收藏,阳气潜藏"。从天文角度看,太阳到达黄经225度那天,就算正式入冬了。
不过,咱们老百姓不看黄经,看的是天气--树叶落光了、早晚呵气成雾、街边早点摊的热汤面销量猛增,这些才是立冬的"信号灯"。
农谚里头,关于立冬的说法可不少。
比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雨,一冬雨",意思是如果立冬当天是晴天,整个冬天会特别冷,结冰多;要是下雨,那冬天就雨水不断。
还有"立冬不砍菜,一场霜打坏",讲的是北方种大白菜的农户,得赶在立冬前把菜收进窖里,不然一场霜冻,一冬的口粮就泡汤了。这些话听着土,可都是祖辈在田埂上踩出来的经验。
说完节气的来龙去脉,咱们再唠唠立冬这天,中老年人该注意些啥。毕竟年纪大了,身子骨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扛造,节气一换,调养就得跟上。
今日立冬,不管多忙,牢记:1不动,2不用,3不洗,4不吃,早知道
1不动:不晨起猛锻炼,不空腹做剧烈运动
立冬之后,清晨气温低,空气也干冷。不少人天没亮就出门跑步、快走,结果咳嗽不止,甚至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清晨本就是血压波动高峰期,再迎着冷风猛动,风险不小。
另外,空腹运动也不可取。有人为了"清肠"或"减肥",早起不吃饭就去跳广场舞,结果中途头晕眼花。
身体没能量,哪来的力气御寒?正确的做法是: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后再出门,运动前喝点温水、吃几口馒头或粥,让身体有个缓冲。
2不用:不用早起
"立冬不早起"的说法,最早记载于宋代养生著作《保生要录》。书中提到:"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古人观察到,立冬后白天缩短,黑夜变长,人体的阳气也像大自然一样开始内敛收藏。如果起得太早,天还没亮,容易受到寒邪之气的侵袭。
3不洗:不宜夜间洗头洗澡
传统习俗强调立冬当日不宜夜间洗头洗澡,尤其忌讳子时(23:00-1:00)沾水。这一禁忌与中医"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养生理论不谋而合。立冬后人体阳气内敛,夜间水温偏低时沐浴易使寒湿入侵,可能导致头痛、关节酸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晚间体表毛细血管收缩,突然接触热水会引发血压波动,对心血管脆弱人群尤为不利。建议改为午后阳光充足时清洁,或使用生姜、艾草煮水擦身以驱寒。
4不吃:不吃生冷、不吃过咸、不吃油腻、不吃夜宵
立冬讲究"藏",饮食也得跟着"藏"起来。生冷食物如冰西瓜、凉拌菜,这时候就该放一放。肠胃一受寒,腹泻、腹胀就找上门。过咸的食物,比如腌菜、腊肉,虽然冬天吃得香,但盐分高容易升高血压,对心肾都不友好。
油腻大餐也得节制。有人觉得"冬天要进补",顿顿炖肉、喝浓汤,结果血脂飙升,消化不良。进补不等于大鱼大肉,温补的食材如山药、红枣、羊肉(适量)才更适合。
至于夜宵,更是大忌--晚上阳气内收,脾胃休息,再塞一堆食物进去,等于让身体"加班",长期下来,睡眠差、体重涨、代谢乱。

梧桐叶铺满小径时,蚂蚁队伍正忙着搬运最后一批粮食。自然界用落叶教会万物收藏之道,人类也从候鸟南飞读懂适时而动的智慧。小区物业为树木涂白的石灰水,与老人添置的棉袄形成奇妙呼应。
河面初结的薄冰被孩子们当作新奇事物,而老人却从中读出水汽变化的密码。阳台上的盆栽被移进室内,厨房窗台却摆出耐寒的蒜苗。
这些生活细节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人类始终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