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真宗忧心忡忡地同时,耶律隆绪和萧绰的日子也不好过,进攻宋朝以来他们接连损兵折将,就连主帅萧挞凛都在澶州城下,被宋弩射杀。即便他们人数众多,但终究是深入大宋腹地,前方有着屡攻不下的澶州城,后面还有拥兵十多万的王超,即便王超不动,辽军也会因为粮草殆尽,不战自溃
而王超一旦动起来,和宋真宗里外夹击,那么就是他们辽军的末日,出于这种忌惮,辽军的攻势也弱了下来。宋真宗敏锐地察觉到了辽军的变化,也对辽主的心态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遣使要求辽国退兵;但辽国想的是,皇帝和太后亲自率领国家的大部分军队出击,若是什么都没得到就退兵,是无法接受的
到时候耶律隆绪和萧绰的威望大损,他们甚至压不住手下的贵族,于是派出使者跟宋真宗谈判,双方不断为自己添加筹码,又和对方反复拉锯,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双方都在战争中吃了苦头,便约为兄弟之国,不再互战;宋给辽"岁币",则是因为辽军南下时打出了收复关南之地的口号
关南之地,指的是燕云十六州中被柴荣收复的瀛洲、莫州一带,契丹说这是石敬瑭割给他的。但宋朝肯定不会给,双方争论半天后,担心王超有异心的宋真宗表示,关南之地的主权和行政权、军事权肯定不能给契丹,但每年的赋税可以给他们,以结束战争。关南之地一年的赋税是三十万左右,这就是三十万"岁币"的由来
澶渊之盟
这样做宋朝也亏不到哪里去,一来三十万岁币比战争的成本小很多,二来宋朝可以通过榷场贸易,将给辽国的岁币从契丹人手中赚回,实际等于没什么损失。而耶律隆绪和萧绰知道,宋朝不会再给更多好处,仗再打下去的话他们的危险也更大,一旦王超赶到他们就插翅难逃,于是他们见好就收,签订澶渊之盟后退兵了
最后我们来聊聊王超的下场,按道理说一个贻误军国大事,皇帝反复叫还不来的人,应该不会得到好的结局。但结果是宋真宗不仅没有治罪于王超,还给他加官进爵,王超死后更是被追封为尚书令、鲁国公,谥号"武康",乍一看好像很不可思议,仔细一样其实不难理解
因为辽国之所以答应和宋朝议和,也是因为害怕王超攻击他们,如果辽军一退兵宋真宗就处置了手握重兵的王超,辽国不会不知道。到时候辽国会怎么想?原来王超不是引而不发,伺机攻击我们,而是你宋真宗叫不动他。那是不是辽国以后就可以在宋朝天子和边将之间做做手脚,搞个什么离间计之类的
所以即便王超不来,导致宋真宗作为天子却签下屈辱的城下之盟,宋真宗也不能对王超发火。哪怕是他到驾崩的时候,也只能憋着,就是为了给辽国一种王超不来,是听了我的命令,伺机攻击你们的假象,就是想告诉契丹,别想在大宋君臣之间搞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