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为何在此时高调渲染"安全威胁"?揭开外交辞令的面纱,其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国内治理困境。受全球通胀、美元加息、特朗普时期贸易保护政策余波影响,菲律宾经济正面临多重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菲律宾通胀率一度攀升至6.7%,远超央行目标区间;外债规模突破1300亿美元,占GDP比重超过60%,偿债压力持续加大。农业领域因自然灾害和技术落后问题频发,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竞争力不足,大量民众对政府经济政策不满,街头抗议活动时有发生。
在现代政治语境中,转移国内矛盾最常用的手法莫过于制造外部"威胁"。菲律宾历史上就多次上演类似戏码: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曾炒作南海问题转移民众注意力;2016年杜特尔特政府也一度通过强化外部议题缓解内部治理压力。如今小马科斯重走老路,试图用 "国家安全"议题凝聚国内共识,将民众对高物价、低福利的不满情绪引向外部。这种政治操弄看似能短期奏效,实则饮鸩止渴--南海局势紧张只会加剧外资撤离,影响渔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最终让普通民众承受更多经济代价。、
更值得警惕的是,菲律宾试图通过"强化伙伴关系"为自身壮胆。马科斯所谓"有伙伴可以帮助我们"的表态,显然是想借外部势力撑腰。但历史早已证明,把国家命运押在外部势力身上,终将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从未改变:利用地区争端牵制他国发展,却从不为盟友"火中取栗"。此前菲律宾曾寄望美国在仁爱礁问题上"挺身而出",但美国除了口头表态和联合军演外,并未提供实质性支持,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合作本质早已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