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睁开眼,日子得记牢--农历七月初一,撞上了处暑。这俩日子凑一块儿,可不是随便过的。老辈人常说,节气和月头碰着,行事得有分寸,尤其有5件事别做,看着是讲究,细想全是护着家人的实在道理。
先说说为啥这日子特殊。处暑是真真切切的"换季信号",暑气要往回收了,早晚风里都带点凉,可白天太阳还晒得慌,人稍不注意就容易遭"秋老虎"的茬。而农历七月初一,按老传统说,是夏末秋初的一个"转节点",老辈人总结这时节气候多变,人的精气神也容易跟着"晃",所以才有了些要避开的事--不是啥迷信,不过是把时节特点和过日子的小心思揉在了一起。
那到底哪5件事得避开?先从最贴身子的说起,别贪那口生冷。夏天啃冰西瓜、喝凉啤酒惯了,可处暑后不能再这么随性。前几天楼下张阿姨家孩子,处暑当天还抱着冰可乐猛灌,晚上就闹肚子,医生说这是脾胃受了寒--处暑后阳气往回收,生冷东西像"寒气钩子",顺着肠胃往身体里钻,轻则拉肚,重则整个秋天都没精神。
再就是别熬夜硬扛。夏天天晚得迟,熬到十一二点好像也没事,处暑后可不能这么算。这时候天黑得早,天地间的"阳气"都开始歇着了,人要是还熬着,就像庄稼该收了还让它暴晒,气血耗得快。我前两年处暑后总加班到半夜,没过几天就头晕,中医说这是"逆了天时",后来晚上十点就关灯躺平,早上起来人都清爽多了。
还有别穿得太"露"。白天出太阳时可能还热,有人就穿短袖短裤,甚至光着膀子,可处暑的热是"虚热",风里藏着凉。尤其是早晚出门,肩膀、膝盖这些地方要是露着,风一吹就容易酸胀。我妈总说"处暑不露肩,不遭秋寒缠",这几天她早早就把我的薄长袖找出来了,穿上确实比穿短袖舒服,没那么容易打喷嚏。
也别猛吃大补的东西。有人觉得处暑了要"贴秋膘",就炖红烧肉、煮人参汤,其实这时候肠胃刚从夏天的"清淡模式"转过来,扛不住这么油腻。前几天邻居大爷炖了羊肉汤,吃完就闹胃胀,后来改喝山药粥、吃蒸南瓜,反倒舒坦。老辈说"处暑补得急,肠胃要生气",实在要补,也得像撒种子似的慢慢添,不能一股脑堆进去。
最后一件,别老闷在屋里叹气。秋天树叶开始落,有些人看着就容易心烦,叹声气、皱着眉,其实这叹气也"耗气"。处暑后本该让心神跟着"收一收",老唉声叹气,就像把刚要扎稳的根又拔起来。这几天我每天傍晚去公园走一圈,看看人家下棋、听大妈聊天,少琢磨烦心事,回来饭都吃得香,这也是老辈说的"秋来心要静,日子才安稳"。
说到底,这些"不能做的事",哪里是啥讲究,不过是老辈把时节和身体的"脾气"摸透了,总结出来的"护家经"。处暑碰着七月初一,不过是给了个提醒:日子要换季了,心也得跟着调调,别让小疏忽坏了全家的舒坦。就像种庄稼得看节气浇水,过日子也得顺着天时来,该歇就歇,该防就防,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实在的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