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消化来自中国与东盟的供应链、技术培训与基础设施短板,也需要可观的时间与资金。当印度的结构性需求与美国的结构性工具错位时,关税的边际效应就会迅速递减。这正是莫迪在天津把叙事重心放在"多边舞台"与"伙伴-非对手"的背景。
莫迪的"富有成效",到底有效在哪里?第一层是"尊重的总量"。在G7的场合,印度常常被当作"选边时的杠杆",议题上的话语空间有限;在上合的场域,印度的身份是"关键成员",叙事与议程设置的参与感更强。外交场合的礼遇与话语密度,不是虚荣,是后续资源分配的前奏。
第二层是"议题的对价"。反恐、禁毒、边控、信息安全、边境对话,以及将来可能的军事互信措施;也有经济议题:能源合作、互联互通、开发银行、本币结算、数字贸易。这些议题与印度的国内优先事项高度合拍。
第三层是"选项的可视化"。当特朗普把"零关税为时已晚"抛出来,印度如果没有替代选项,国内市场、汇率、外资预期都会剧烈波动;而当上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开发性金融、能源通道、贸易便利化工具,印度的政策空间就有了底。

第四层是"对华关系的止损"。印度国内对华舆论复杂,但产业现实与地缘需求摆在那里。把"伙伴不是对手"明明白白说出来,就是在为产业补链、边境稳定、航空恢复、教育签证等一系列具体事项开路。"富有成效"的四字,落地的不是掌声,是清单。
莫迪的"富有成效"是不是一时策略,会不会转头就打回原形?上合的制度供给已经进入可执行阶段;莫迪的公开文本已把"伙伴-非对手、共识-大于分歧"写明;中印复航与边境对话被摆上台面;美方的关税已经走到50%并暂停谈判。这些都不是一键回退的按钮。短期内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印度在多边上加码、在双边上降噪、在产业上分散风险、在安全上控温。这条路径既是现实主义,也是印度惯常的"多选项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