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欧洲援乌露出疲态时,美国的动作透着算计。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拉姆施泰因军事基地施压西欧,要求其买更多美国武器援乌,还放话要"让俄罗斯付出代价"。总统特朗普则抛出向乌提供"战斧"导弹的议题,承认此举会加剧冲突,却避而不谈这款射程2500公里、可搭载核弹头的武器,可能触发俄罗斯核反击的风险。更讽刺的是,波兰等欧洲国家把库存武器送完,自己装备缺口扩大,只能高价向美国购武,有波兰官员私下抱怨"成了美国的提款机"。而美国一边把淘汰武器翻新卖给欧洲,一边扩大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在冲突中赚得盆满钵满。
克里姆林宫的态度始终强硬,佩斯科夫明确表示"已做好和平准备,却只能继续特别军事行动",扎哈罗娃直指泽连斯基想用水面导弹发动"恐怖袭击"。泽连斯基赴美会见雷神公司和能源部长寻求合作,却也罕见批评西方"承诺缺乏诚意"。10月17日,乌克兰多州因能源设施遭袭紧急断电,工业用户被限制功率,战场困境与民生危机叠加,让这个国家的处境愈发艰难。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在白宫会谈,"战斧"导弹是否交付成了焦点,但无论结果如何,迪森的报告和前线的现实已说明问题:西方援乌早成了"注水工程",欧洲力不从心,美国借机谋利,乌克兰沦为棋子。普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援乌武器必遭打击"的警告,而真正为这场持续的冲突买单的,终究是盼着和平的普通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