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脚"这件事,有太多人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有人说它能放松、助眠,也有人说它能养生、保健。
但你要说泡脚跟"血栓"扯上关系,很多人就要皱眉了:泡个脚,真能影响到血栓这种事?
但是有些血栓患者长期服药,但依旧下肢冰凉、静脉曲张反复发作,一旦加上泡脚的习惯,哪怕只是热水泡泡、不放药物,症状居然慢慢缓解了。
泡脚,听起来是个简单动作,甚至被人轻视,但对于血栓体质的人来说,它不只是"热水泡一泡"那么简单。
而是有可能借由这个动作,慢慢在体内形成一种微妙的"改善循环、降低风险"的链条,那么,血栓患者每天坚持泡脚,到底可能发生哪些具体的变化?
腿部血管变软了
有血栓史的人,哪怕做了手术、吃了药,也很容易在恢复期里发现,自己腿脚不再像以前那样轻快了。
有的走一小段路就酸胀,有的下蹲几秒钟后站起来得扶墙,最明显的表现是--腿沉、脚冷、走不动。
他们下肢血管的弹性已经明显下降,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有静脉曲张或者血流淤滞的人,久坐、久站之后,腿部血液流速进一步减慢,血管变硬、变僵、不再"有弹性"。
我碰到一位血栓恢复期的老年患者,平时饭后走路最多坚持十分钟,腿就酸得受不了。
但他坚持泡脚三个多月之后,最大的变化不是血压降了多少,也不是睡眠变好了,而是他走路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费劲了。
甚至他自己都说,感觉腿轻了,不再拖泥带水,这个变化其实跟泡脚时的温度刺激有很大关系。
热水能引起末梢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带动整个下肢浅表血液循环的活跃。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要把血送下去容易,把血送回来却不简单。
如果这时候通过热水泡脚,把局部血管打开,不仅可以加速静脉回流,还能帮助淤血代谢掉,长此以往,腿部的血管壁从僵硬状态慢慢恢复弹性,走起路来也就轻松了。
下肢皮肤颜色改善
很多有血栓病史的人,即使急性期过去了,腿上的颜色依旧不对劲,常见的问题是:小腿发黑、脚背发暗、踝部发紫。
尤其是一到冬天,整条腿就像"脱离了循环系统",怎么看都没血色,有些人还会出现色素沉着、瘙痒、脱屑。
我记得一位长期坐办公室的女性患者,她的血栓是在怀孕后期出现的,后来虽然没再堵,但从那之后,小腿颜色一直偏暗,看上去像没洗干净。
她尝试过各种涂抹药膏、抬高双腿的方法,效果不明显。但坚持泡脚四个月后,不光皮肤颜色改善了,就连脚背的冰凉感也慢慢退下去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泡脚的过程等于是给下肢毛细血管做了一个"热刺激训练"。
水温合适的时候,局部血管先扩张,泡完以后由于温度降低又收缩,这样反复的热胀冷缩过程,就像给血管做了"弹性操"。
特别是脚底分布着密集的神经末梢,通过热水的刺激,不仅血管扩张,微循环也更活跃,静脉回流和淋巴引流都在无声中加快了。
夜间腿抽筋减少
很多血栓患者在恢复期,常常被夜间腿抽筋困扰,特别是一到半夜,突然小腿一缩,疼得坐起身来,得用力揉半天才能缓过来。
很多人以为这是缺钙引起的,其实根源是下肢血液流动太慢,钙离子分布不均,肌肉代谢产物堆积,从而导致痉挛。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中年人,血栓后稳定服药,但总抱怨每天夜里都会抽筋,尤其是天气转凉时更严重。
后来我们让他在睡前加一个动作--泡脚二十分钟,他坚持了三个月之后,有天他自己说:"你还真别说,这脚泡着泡着,夜里就不抽筋了。"
晨起头晕减少
不少血栓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晨起来容易头晕、眼花,站起身来要扶墙,甚至有人还出现过短暂晕厥。
这类人多数都有一个隐形的问题--血压调节功能波动大,尤其是清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突然收缩,导致脑供血一度跟不上。
表面上是血压问题,实际上心脑血管系统的"调控能力"已经开始不稳了。
我接触过一位曾经患有肺栓塞的中老年患者,病情恢复后没有再发作,但早晨头晕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
他早上醒来不敢立刻起床,要躺十分钟才缓缓坐起,我们调整药物、改善睡眠,都收效不大。
直到他开始晚饭后坚持泡脚,每晚三十分钟,用温热水泡到微微出汗,三个月之后,晨起头晕的频率明显降低。
泡脚为什么对早晨头晕有帮助,其实泡脚时,末梢血管被动扩张,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幅度被温和化了。
坚持泡脚,可以起到"提前预热"的作用,让你的血压系统在夜间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节奏。
而到了第二天早上,心血管系统不会那么容易"过冲",就不容易出现突然站立后的脑供血不足。
每天泡脚,听起来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习惯,可对血栓患者来说,它其实是一种温和、稳定、可控的辅助干预方式。
血栓体质的人怕的不是短时间不舒服,而是长时间血液黏稠、流速慢、血管弹性差,而这些隐性变化,往往在你没有感觉的时候就开始了。
泡脚恰恰是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帮你"把地基打牢",让你的血管通、血流快、脚变热、皮肤亮、腿不抽、不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