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镇长上相亲软件 要985女博士头像有观感(3)

2024-04-12 10:07  搜狐

随时"丢回货架上"

线上交友追求效率,使用者会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更多人。"青藤"的机制迎合了这样的需求。为了锁住新用户,平台会在使用初期推荐比较优质的资源。开头半年,我也很积极--会员每天有机会给感兴趣的异性写一张小纸条,如果对方回复,两人就能开启聊天,我都要把这个机会用掉。

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发出去的小纸条基本上都得不到回复,对方直接点叉--这表示拒绝,系统不会帮两人牵线,没法进行对话。但我觉得也挺好,能迅速知道对方对自己没有兴趣,那就换下一个,不用纠结。而且小纸条发多了,也就记不清谁是谁了。

还有"五分钟巴士"速配,每晚参加6场虚拟约会,每5分钟能选择是否要继续和当前对象聊天,如果离开,可以立刻开启与下一个人的聊天,像流水线一样。这样,每天就能再多认识6个人。最初我是很期待的,结果遇到的都有一种浓浓的疲惫感,说话很少,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活动每晚八点开始、大家刚下班有关。

巴士里展开的对话都很模式化。有一次,我打开这个游戏,给对方发了一条"晚上好"。这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开场白,觉得还不错,每次都用。对方很快回我:"晚上好,今天开心吗?"我说:"还行,在家休息,你呢?"他说:"我今天很累。"对话进行到第三分钟,系统公布了对方的资料,我对他没什么兴趣,就"下车",结束了对话。

一位使用了两年的人告诉我,和她聊天的对象都很敷衍,每次回复不超过10个字,用表情包来营造虚假的热情。那个女生会和对方倾吐工作上的烦恼,但对方好像没在用心倾听,不断抛出"熊猫头"的表情包,或者说一些网络上俗套的梗,看似在提供情绪价值,但其实很敷衍。27岁的她现在对建立亲密关系很失望。

但即便很多受访者都意识到这种交往的表浅,认为这种关系是能随时抛弃的,还会抱着"试一试"或"交朋友"的期待继续使用,并对软件提供的"高效率"表示满意。

有一个26岁女生,北大毕业做选调生,她就觉得,在软件上随时断联再正常不过了。曾经匹配的人突然问她,为什么不说话了?她感觉无语,"他不懂自己只是被'丢回货架上的商品'。有必要解释对你为什么不感兴趣?有些人真是没玩明白。"后来我得知,她最终在现实体制内找到了男朋友。

我不认为她这种想法冷漠,很多人都在软件上被冒犯过、伤害过,才会变成这样。我遇到过一个很奇葩的人,匹配成功后不说话,我就跑去问他,却被反问:"说什么?"很不客气。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人给我发消息但没有回复,过一段时间再联系时,发现对方已经把我拉黑了。这就是一个互相伤害的过程,真的。

资料图。源自东方IC

软件上,人和人之间不是慢慢培养感情的,向右滑动手机屏幕就代表喜欢对方,送出好感。没兴趣的话,只要左滑,就能看到下一位异性。简单的左滑和右滑就能决定这个人是否从此消失在你的世界。况且,平台每天都会推荐不同的人,容易让人产生"下一个更好"的感觉,这种观念推着使用者,跳过互相了解的过程,迅速做出选择。

系统也鼓励用户多送出"喜欢",如果长时间对推荐点叉,画面上会冒出提示:试着多点一些喜欢,给双方一个机会。还会提示使用者,点击爱心,能够了解对方的隐藏信息。有人会在短时间内向许多人表示"喜欢",这样一来,"喜欢"和亲密关系之间的链接就断裂了。交友变成了一种手指滑动游戏。有女性访谈者告诉我,她一般都只看照片,如果照片吸引人,她就会点"喜欢",等匹配成功了,再去了解对方。

还有人通过"右滑所有人"找存在感。访谈对象里有一个22岁的男生,母胎单身,也没被女生喜欢过,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缘。他会给平台推荐的所有人点"喜欢",用这种方式加大曝光量,增加匹配的可能。如果有人回应他,在他看来这就证明了自己是有魅力的。

媒体报道曾写,"青藤之恋"项目团队调研发现,刚注册平台的用户因为抱有冲动和期待,更容易找到对象。使用时间长的人因为有优中择优的心态,脱单成功率反倒降低了。我曾问过一位25岁的男性使用者,如果某位异性的一切都让他满意,但没有从事他期待的工作,还会继续和她保持联系吗?他坚定地告诉我不会,"毕竟有那么多人可以选,何必呢?"

一位26岁的女性使用者告诉我,她在浏览"男嘉宾"的资料卡时,只会根据自身的择偶标准去筛选对象,而绝不会因为谁,改变择偶标准。还有一位29岁、使用一年的女性用户说,刷软件让她有种"皇帝翻牌子"的感觉。

在线上,目标感会变强,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理想型。我希望对方比我大一到两岁,有兄弟姐妹,在福州的体制内工作,长相端正,性格老实,不太强势。总觉得,软件上有这么多候选人,我要做的就是按这个标准,找到他。其他没有达标的,就直接滑过。

被拒绝或无视超过10次后,就麻木了。再给别人发小纸条,也都直接发系统默认话术。我使用了一年,加上20个人的微信,但没有一个是至今还保持沟通的,顶多过节的时候,发上一句祝福。朋友都做不成,更何况恋人。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