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又被爆出执法黑幕,央媒连发3问一针见血,涉事局长将被追责
近日,河北省迁西马树山事件还在深挖,邯郸市涉县又一次被爆出路政执法部门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据报道,涉县交通运输局自2023年以来约2000份行政处罚案卷中,竟有近94%的案卷中当事人签名印章是被伪造的。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舆论哗然,也受到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央视网发文提出三个针对问题,要求涉事部门必须给出解释。
此事再次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监管不力、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的顽疾。
在此之前,河北迁西县也被曝出类似事件,一名揭发问题的退休干部反被拘捕,引发公众强烈不满。面对频发的腐败和失职渎职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的困境,进一步压实政府部门责任,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工作。
据了解,许先生因"驾驶煤炭车抛洒污染路面"在涉县被交通运输局罚款500元。
但是,他并未收到任何行政处罚书,也没有签字按手印。
于是,许先生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进行举报,河北省政府迅速成立核查组进行调查。在询问涉县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后,查阅相关案卷发现,案卷上的签名印章系伪造。此后,针对2023年以来的2000多份案卷进行排查,竟发现超过90%的案卷存在伪造签名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伪造行政处罚案卷,严重践踏行政执法程序,这种大规模集体违法行为,监管部门怎能对此毫不知情?相关部门必须对监管不力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案卷造假后,罚款去向如何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与当事人是否存在利益勾结?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调查深入,更多隐藏的问题也会浮出水面。都说"深井冰",这些基层政府部门的监管漏洞,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针对这一事件,央视提出三点质疑:
大规模伪造案卷,为何无人察觉?
相关机构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存在虚拟?
涉事人员是否存在利益勾结?
这些问题直指症结所在,也给河北当局敲响了警钟。面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彻查事实,严明纪律,绝不姑息。
从河北迁西到涉县,短短时间内频现类似事件,这说明基层政府监管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要下狠功夫堵塞漏洞,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政府部门行政执法行为。要坚决查处腐败问题,绝不手软,严惩涉案人员,切断利益链条。
此事还应引起对基层执法力量监管的反思。道路运输执法任务艰巨,工作强度大,容易出现工作失范。但是法治意识淡薄、监督不力会导致违法乱纪。必须强化法治理念,规范使用执法权力,坚决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要组织开展执法规范化培训,严格按程序办事,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还要加强对基层执法力量的约束和监督,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对于长途货车司机来说,他们的工作本就辛苦,生计不易。如果还要忍受打击报复、随机处罚,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必须为他们创造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让勤劳的司机安心工作、诚信经营。这个事件也再次表明,基层政府应该积极倾听民意,多方采纳意见,与民众形成务实高效的互动,共同推进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涉县"伪造行政处罚案卷"事件,进一步暴露出基层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严整治,坚决惩处腐败,补齐制度短板,树立法治理念,加强民众沟通,使政府监管体系更加健全、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法治权威,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