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裁不是万灵药
过去两年,七国集团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制裁,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必需品和技术市场。它们封锁了莫斯科进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大部分通道,冻结了其央行储备,扣押了数以百计的个人和实体的资产。
但它们远没有造成冲突开始时预言的"巨大而严重的后果",既没有阻止俄罗斯的行动,也没有导致其经济崩溃。原因之一是因为该国有能力规避限制措施,或者减轻其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将越来越难以维系这些做法。它不得不将大量资源用于军事开支,并且被排除在关键出口市场之外。它的进口成本已经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七国集团国家正在集中精力扼杀该国逃避特定制裁的企图,比如通过第三国获得用于武器的技术和电子设备。
4.供应链独立至关重要
这场冲突暴露了国内供应链的极端重要性。当乌克兰需要更多军用物资时,它通常不得不与盟友谈判;当俄罗斯需要这些物资时,它往往能够在自己控制的行业提高产量,从头到尾用卢布支付费用。
尽管俄罗斯面临一些短缺,而且其产品往往不如对手,但它更快地调整到了战时状态。它还建立了通过第三国获取违禁零部件的供应路线。
相比之下,欧洲国家在提高军事产量和打击逃避制裁的行为方面进展缓慢。它们生产和获得火炮的能力落后于俄罗斯,使得基辅在冲突进入第三年的时候只能实行弹药配给。俄罗斯继续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同时,盟国却无法向乌克兰提供充足的武器。
基辅正在开始提高本国产量,以避免如此严重地依赖盟友,但这一转变需要时间。
5.欧洲不再高枕无忧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俄乌冲突开始后不久发表的讲话中说,这一时刻是深刻的历史转折点。这个字眼象征着此次冲突粉碎了一种乐观态度,即欧洲之前高枕无忧,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在其土地上永远不可能发生如此规模的冲突。
可以说,这种认识花了太长时间才转化为行动。直到冲突爆发两年之后的现在,德国本身才达到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的北约目标。在其余的北约成员国当中,今年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国家不会超过一半,尽管这与战斗开始前相比是个很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