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函件指出,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进行比价。原则参与比价的是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药品,必要时可运用差比价规则对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药品比价。
黄修祥认为,线上药店的价格更透明,这类药店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会把药品的价格压低。国家医保局此次发函,主要是想摸清药品的真实底价,而"即送价"比较能体现药品底价。即送价,即当日同城即时配送价格。去年,黄修祥曾做过一次小型调研,该调研针对湖南省一些大型连锁类零售药店的畅销药品。调研发现,整体上,线上、线下的同款药品的价格差区间已达到30%甚至更高。
黄修祥表示,前述函件提到的比价,主要针对能进行医保购买、排名靠前的药品品种。他认为,尽管很多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进行了四同药品的药价治理,价格相对比较透明,但由于供应商和医院的部分利益输送未完全切断,一部分"水分"仍可能体现在挂网价中。药品挂网价,即药品在全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的公示价格,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相较而言,线上药店药价,是在药品成本价基础上,加上了平台抽成费、骑手配送费等费用,这一价格可能更接近药品真实价格。
对于集采药品,2020年,湖南、浙江、新疆等地先后出台规定称,药店销售集采的中选药,在中选价格基础上,最高只能加价15%。"有的地方加价15%,有的地方药店销售集采药不加价,按照当地挂网价销售,各地规定不太一样。"黄修祥表示,现在药品零售端的价格分化严重,一些和挂网价、集采价一致,一些会出现不同程度加价情况。
记者注意到,对同种药品而言,线上的不同药店间、线上药店和实体药店间的药价均存在差异。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规格:5毫克 28片/盒)为例,一家实体连锁药店的销售价格为133.9元,京东平台某家线上药店6月13日的售价为67.62元,差额高达66元;另一家连锁药店中,该药物在线下实体店的价格,比该药店线上网店的价格贵10元左右。
另一款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片,在某连锁药店北京的一家线下门店,售价为25.8元/盒(20片),同规格同种药品在其美团上的线上网店售价约24.1元/盒。不过,在另一电商平台上,该连锁药店的网店中,这款药10盒售价191元,相当于一盒19.1元。
在黄修祥看来,线下和线上药店吸引的顾客群不同,二者间的"价格战"不可避免。黄修祥表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顾客到线下药店选中某款药后,不会在店内直接购买,而是直接在网上下单。
记者注意到,有的线下药店为了和线上药店竞争,也开始寻找各种"降价"办法。前述连锁药店的店员表示,为了与线上网店竞争,该实体店里也有"应对策略",比如,如果在药店购买两盒及以上某款药品,都能按照其线上网店的单价付费,整体算下来比在网上买更便宜。就大部分药品而言,网上的价格虽然会更便宜,但这一更便宜的优惠价往往局限于第一盒药,从购买第二盒药开始,价格就会跳回优惠前的水平。
以在该实体药店内购买江中健胃消食片为例,其网店售价为12.75元,实体药店标注的价格是19.9元,以12.75元/盒的价格购买2盒,共计25.5元。对比而言,在该药店美团平台的网店购买时,第二盒的价格恢复至24元,购买两盒最终价格总计36.75元,高于线下消费。
"实际上很多省份已按照前述函件要求开始行动。预计6月底,各省份会公布一批关于虚高药价治理的典型案例,各地医保局可能会约谈相关药品的生产企业及零售药店,要求其进行价格调整。"黄修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上游药企和零售药店来说,最差的结果可能是医保局要求对虚高药品进行"追差"。比如,某款能通过医保报销的药品在一家实体药店的售价是10元一盒,但线上价格是8元一盒,2元差价被认为是虚高的,医保局会追回这部分差价。
据报道,目前陕西西安市、咸阳市,广东深圳市等多地医保局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访问者可通过此系统查询到某一药品的药店均价、医院均价、药店价格区间、医院价格区间,实现线上实时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