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价系统出来后,部分生产企业可能下调其产品的挂网价格,以实现与其他渠道药价的趋同。"黄修祥表示,今年6月,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文称,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收到齐鲁制药主动下调"集中带量采购"产品挂网价格的申请。经研究,同意企业降价申请,全省医疗卫生机构6月19日零时起执行新采购价格。
据公示名单,被下调挂网价的药品是两种处方药,分别是注射用帕瑞昔布钠和替吉奥胶囊,下调后的价格,不足原来挂网价的六分之一。黄修祥说,处方药70%~80%的终端市场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在这方面的占比较低。未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可能会主动调整药价,以保证更大概率地抢占医院端市场。
"有的企业可能会直接要求线上商家下线电商平台的产品。"据黄修祥了解,很多制药企业并不希望产品被挂到线上销售,因为线上的药价不受控制,维护药价处于合理范围的难度也很大。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未来省级挂网平台价格、定点零售药店价格、线上电商价格三者趋同是大趋势。
非处方药主要流向零售药店。黄修祥表示,对一些明显低价的药品,生产企业会要求零售药店将价格提上去。因此,所有渠道的药价趋同,对消费者而言,不一定是最实惠的。
线下药店将明显分化
一直以来,连锁药店普遍通过并购扩充门店,以实现收入增长和规模扩张。5月2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3年)》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药店数量为66.70万家。据商务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药店门店总数为42.38万家。十多年时间,药店数量增加二十多万家。
过去一段时期,国内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主要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主要使用个人账户报销。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明确参保人员凭定点医药机构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发生的费用,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随着门诊统筹推进,药店不仅面临客户回流到医疗机构的问题,也将迎来严监管。药店原来以医保获客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会迎来挑战。他认为,随着门诊统筹的推开,零售药店首先面临处方回流院内的挑战。因为医院和社区诊所都能够使用门诊统筹,而该政策并非适用于所有药店。"这种回流现在很明显。"他说。
今年3月,发表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上的一项研究提到,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政策落地还存在诸多难点,多数药店短时间内,仍面临客流和收入减少的困境。一项针对武汉、成都、长沙三个城市的研究显示,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半年来,约1/5的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销量不升反降,仅有16%的药店医保药品销量增长超过10%;约40%的调研药店客流量增长不到1%,甚至下降。
"线下药店的生存变得更艰难了。"黄修祥说,他向记者提供的一项来自湖南省的数据显示,去年,湖南省门诊统筹基金总支出42.91亿元,其中定点零售药店结算940.35万人次,基金支出14.997亿元,占比34.95%。这意味着,零售药店只占35%门诊统筹比例,剩余65%都流向了医疗机构。他注意到,去年医保定点药店开展门诊统筹以后,有无门诊统筹资质,对药店生意影响很大,有资质的药店生意红火,反之生意冷清。只有屈指可数的非医保定点药店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这类药店往往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比如药店店长原来是医生,更容易获得顾客信任。此外,这类药店一般会拓展非药物领域的业务。"
在黄修祥看来,未来回流能否缓解,一方面,要看医保部门是否专门给零售药房分配一部分门诊统筹预算额度;另一方面,要看电子处方能否顺利流转。
根据多家连锁药店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医保药品收入大体占连锁药店整体销售额的40%。黄修祥曾调研数十家连锁药店,其中80%的药店在今年5月出现业绩亏损。"今年开始,会有很多亏损的药店倒闭。这些药店的药品单价、毛利率都在下降,但药店人力成本、房租没有下降。"黄修祥表示。
黄修祥认为,药店出现亏损的根本原因,是药店数量过剩。据商务部数据,2020-2022年,国内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分别为5119亿元、5449亿元、5990亿元。"药品的总体消费水平相对固定,药店数量增加,导致每家药店的利润被摊薄。同时,还加剧了药店之间的竞争。"
近年来,国内医保支付范围开始扩大到线上药品零售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已可以在线上刷医保购药。去年10月,山西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 医药服务医保支付(试行)工作的通知》,提出"外卖购药刷医保"相关试点范围直接扩至全省,报销账号范围从个人延伸至统筹。
5月26日,北京市医保局称,正组织京东和美团两家购药平台开展非处方药线上支付系统测试工作,力争在今年7月1日接入200家以上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医保账户包括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后者主要用于住院治疗报销。在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负担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费用。
赵衡表示,在压力面前,药店市场将出现分化,从原先以医保为主来获客的模式变为医保药店和非医保药店分流的模式。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研究院药店所研究员李子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药店想靠医保药品实现盈利很难。去医保化是线下药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不过,由于药店销售的医保药品占比并不低,因此,药店转型不容易。
黄修祥表示,今年全国范围内,各大连锁药店出现了较为相同的趋势,只要出现亏损的门店,基本会很快被关闭。连锁药店上市公司以前是"买买买"地不断收购,现在基本不再开设新药店,更多的关注点在整合现有药店、业绩扭亏及加盟合作上。黄修祥认为,依靠赚取药品进销差价模式盈利的药店走不远。无论是在药物推荐服务上,还是内部管理上,药店都要顺应这种外部政策性的变化。
他认为,国内零售药店最终的走向应该是类似于日本等地的药店,即"多元的更多元、专业的更专业"。他进一步解释,专业的药店,即患者到医院开处方后,药店有药剂师调配处方并开药;多元的药店,即以大健康产品为中心的药店,可以购买药品、保健品等多种产品。这两类药店应是独立的两种体系,互不影响。在赵衡看来,线上药店永远是线下药店的补充,不可能对线下药店完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