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还没有从丧父的打击中缓过气来,就必须面临严酷的现实:米店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十分萧条。
雪上加霜的是,陈杞柏晚年投资失败,去世的时候还欠了不少债务。丧父之痛和债务压力,压得陈嘉庚喘不过气。
▲ 青年时期的陈嘉庚
按照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这些债务是陈杞柏所欠,人死债消,原本和陈嘉庚没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只要陈嘉庚良心上过得去,他就可以不还钱。但是陈嘉庚却深知其中的利害。
02
虽然法律规定他可以不还钱,但是道德却要求他必须还清父债。如若不然,轻则丢的是陈家的商业信誉,重则丢的是华人的颜面。
"中国人取信于世界,绝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这种道德勇气,成为陈嘉庚事业成功的根基。
在父亲去世这一年,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创办了新利川黄梨厂,专门生产菠萝罐头。与此同时,他接手了日新公司,用来销售罐头。通过陈嘉庚的运营,工厂在短短3个月内盈利4万元。
两年后,他瞄准了橡胶业的商机,果断投资橡胶产业,赚得盆满钵满。父亲的债务还清了,陈嘉庚的口碑也立了起来,他在商界做起生意更加顺风顺水。1925年,陈嘉庚已经是南洋最有名的橡胶大王之一。
▲ 陈嘉庚公司产品广告
在南洋的华侨中,"陈嘉庚"这个名字如雷贯耳。
按照老电影里的场景,此时的陈嘉庚应该是吃牛排喝红酒,拿着烟斗和文明棍,像个西方绅士一样享受生活。
然而,陈嘉庚的生活却截然相反。他曾经给自己规定,每天的生活费不可以超过5角钱。番薯粥配咸菜,"奢侈"的话就蘸上一点点腐乳,这就是他每天的饮食。
除了自己舍不得花钱,他的家人生活也都很简朴。这个在南洋赫赫有名的华商家庭,全年的生活支出只有区区几千元而已。
看到这个场景的人都一定会惊叹:"这个吝啬劲头和葛朗台有得一拼啊!"
▲ 晚年时期的陈嘉庚
可是,葛朗台的钱都是自己存着了,陈嘉庚的钱却所剩无几。他的钱花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