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局势不断升级 谁扼住了全球海上"咽喉要道"?
在美国和英国联合对也门境内的胡塞武装目标发动空袭后,美国于当地时间12日晚至13日清晨又单独对胡塞武装发动第二轮打击,以此"回击"胡塞武装自去年11月19日以来对红海南部和亚丁湾商船接连发动的袭击。红海局势不断升级,多家国际航运公司恢复红海航行的计划则一拖再拖,人们对全球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地区冲突外溢的担忧日益加剧。为何一条狭长的水道受阻能对全球航运、经济乃至安全局势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像这样的"咽喉要道"全球还有几处?如果未来出现类似危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红海局势可能蔓延到霍尔木兹海峡和更广泛的中东地区
"苏伊士运河1月上旬收入锐减。"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11日这样表示。苏伊士运河通行费是埃及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而今年1月1日至11日,有544艘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同比减少30%,美元收入同比减少40%。据英国《卫报》13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预测称,红海局势可能会蔓延到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曼之间,是连接中东产油国和全球多个重要石油市场的海峡--编者注)和更广泛的中东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北经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南经曼德海峡连通亚丁湾,扼守亚、非、欧的交通要道。长达192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更是亚洲和欧洲之间最便捷的航线,据《卫报》报道,每年约有1.9万艘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红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走廊和能源运输通道之一,处理全球约12%的货物运输和近1/3的集装箱贸易。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金属矿石、粮食等商品都通过该航道进行运输。英国从事能源数据分析的沃泰克萨公司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每天有约920万桶石油经过苏伊士运河,约占全球需求的9%。
胡塞武装在红海海域频频袭船后,国际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航运集团、德国赫伯罗特公司等多家企业宣布暂停红海航线,转而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选择航行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航程。由于运输成本增加,这些企业均宣布上调运费,上涨的成本通过市场传导给消费者,从而为全球经济运行带来风险。作为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集装箱短缺的问题也越发凸显,疫情期间"一箱难求"的担忧再度出现。航运咨询机构Vespucci Maritime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春节之前,抵达亚洲港口的集装箱箱量将比以往减少78万TEU(2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国际单位)。近期,部分亚洲-欧洲航线上的集装箱价格已飙升近600%。然而马士基方面近日称,红海复航可能还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实现。
此外,红海危机也是一场地缘政治角力。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认为,胡塞武装将对红海海域的控制视为重要的政治战略武器,希望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以色列经济发展,这对于胡塞武装来说,是个相对简单的遏制以色列的办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表示,红海沿岸国家包括埃及、苏丹、沙特等重要国家,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对整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红海危机既是巴以冲突外溢的表现,也包含胡塞武装背后的也门政治过渡的问题,与沙特和伊朗间积累的地缘政治与宗教意识形态矛盾也有关。种种问题交织进一步使得形势复杂化。
不同国家对航道的影响力有差异
一条狭长的水道受阻便能对地区安全局势、全球航运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全球还有多少处这样的"咽喉要道"呢?
据卡塔尔《新阿拉伯人报》报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连接印度洋和南海,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对东亚国家的进出口至关重要,特别是中国。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马六甲海峡曾多次成为国际冲突的焦点。再比如霍尔木兹海峡,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数据显示,该海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2022年的石油流通量平均为每天2100万桶,相当于全球石油消耗量的21%,它的安全问题对于中国、日本、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来说尤为关键。
黎巴嫩"事件"电视台报道称,关键海上通道的安全问题可能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贸易中断、能源短缺和经济不稳定。2018年,由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封锁伊朗石油出口,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就曾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3年前的苏伊士运河"塞船"事件也曾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敲响警钟。在红海危机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巴拿马运河正经历着一场70年来罕见的严重旱情,高温干旱导致的低水位大大降低了运河的通行量。有分析称,两大重要运河相继受阻使全球供应链在2024年面临困扰,可能迫使各国和各企业重新绘制几十年来构建的全球贸易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