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与冲突风险加剧,获取关键能源、矿产和技术组件的国际海运通道能否保持畅通"充满不确定性"。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去年11月发表题为《地缘政治激烈竞争时代的供应安全与海上安全》的报告称,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吕宋海峡、翁白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等多处海上"咽喉要道"正深刻影响全球关键供应链安全。
报告表明,目前全球60%的石油贸易通过海运进行,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波斯湾和西非生产国与欧洲、亚太和美洲消费国之间,主要途经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7个"咽喉要道"。若马六甲海峡无法通行,巽他海峡与龙目海峡为较近替代选择,但前者水浅导致大型油轮难以通行,后者又缺乏必要港口设施。若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则更是几乎没有改线的可能。
至于钴、硅等关键矿产,报告称其对现行海运路线的依赖仍将持续数十年,这些关键矿产运输经过的主要"咽喉要道"包括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次要"咽喉要道"包括莫桑比克海峡和朝鲜海峡。当航线中断时,台湾海峡和吕宋海峡可相互替代,用于南海和东海之间的交通,但若两海峡均受干扰,则东亚与欧洲间的航运时间将增加5至6天。
而在半导体供应链方面,半导体生产所需材料的运输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等。报告称,随着半导体供应链的主要参与方开始进行供应链极端本地化,寻找替代供应商和海运路线愈发困难。
那么,现在是谁"控制"着这些"咽喉要道"呢?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咽喉要道"都是控制它们的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资产。比如作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重要通道,直布罗陀海峡长久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704年,英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拿下了直布罗陀海峡,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要塞,控制着该海峡的交通。二战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也曾是英军与德军较量的战场。
早在1986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就表示,苏联具备切断世界上16个"咽喉要道"的能力并且可能会在冲突中试图关闭这些重要海上通道,从而阻碍物资和原材料被运往西方国家。本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信条,美国制定了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航道(含天然、人工海峡和海湾)的战略,其中大西洋有7条,地中海2条,印度洋2条,亚洲有5条,分别为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美国海军当时强调,美国可以在冲突期间利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将苏联舰队困在其本土水域。
有分析认为,随着目前大国博弈以及俄乌、巴以等热点问题激化,美国在军事上受到越来越多限制,已很难维持海上霸权。如今,这些"咽喉要道"大多由独立机构管理,但不同国家对航道的影响力依然有差异。张学峰表示,一般来说,邻近的国家和在当地军事存在较强的国家对航道影响更大。但目前大多数航道都按照国际法通行。到了战时,谁的海军力量强,谁就可能控制这些航道。
军事专家张军社认为,如果战略通道周边的国家内部稳定,没有战乱,那么和平时期,周边国家对这些"咽喉要道"的影响力更大。一旦进入战时,美国对这些要道的控制力会加强。他说:"美国1986年确定的16个'咽喉要道',基本囊括了世界重要的海上通道,其战略目标就包括战时对这些航道有所控制,保障供给,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由于很多航道的沿岸国家是美国盟友,这些国家在战时会更依靠美国的影响力,因此美国对这些航道的控制会加强。"
以和平方式维护海上安全,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应对威胁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中国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前五大港口中,中国占了3个。全球有超过1/5的大宗海运货物运往中国,还有超过1/5的集装箱运输来自中国。
刘中民认为,热点问题复杂化和地缘政治紧张使得一些海上通道的安全风险上升,但不必过分担忧。一方面,很多情况下,类似红海危机中胡塞武装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威慑,因为一旦全球海洋通道某个关键环节被中断,全球经济都会受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殖民历史,也没有军事扩张的历史,通道沿线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中国也会继续参与联合国维护海洋通道安全的行动,同时通过外交甚至是军事的方式,增强保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能力。
在张军社看来,海上通道安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尽管军事力量是中国维护海上航道安全的重要后盾,但中国不会完全依靠军事力量。他说:"我们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希望通过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来确保海上航道安全。中国没有地缘政治私利,不想用据为己有的方式对海上航道进行排他性的'控制',而是希望与航道沿岸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与其他国家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