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上吐槽导师,被认出后删帖改名字(5)

2024-03-19 11:30     搜狐

在豆瓣、小红书这些平台,如今依旧不停有人加入momo,但也有许多人离开了。有人摘掉了面具,重新开始发个人生活,医学生椰椰就是如此,发帖被发现已经过去一年,"还是想跟其他小姐姐有更多互动"。还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新的匿名组织"隐门",头像和名字都是空白,更让人难以找到。

那些一直留在momo群体里的人,多少因为这能带来自己想要的。

一个做动画编剧的男孩,把所有能改的社交平台,包括微信,都改成了momo,"除了个人所得税、12306"这种,区别只是头像的不同,比如饿了么上是蓝色的小恐龙,美团是黄色的小恐龙。

相比于在抖音上拉黑三千多个蓝V账号确保自己不会刷到粗制滥造的新闻(他形容这些账号内容的同质性是新闻界的momo),换上各个版本的momo头像这件事对他来说就不花什么精力了。某种程度上,这是他对平台显示IP地址的反抗。尽管他所在省份"在网上黑点不大",加入momo还是让他更放心参与讨论不会被发现。还有一点很重要,momo模糊了性别,这让他免去了讨论总会转移到性别对立的困扰。

偶尔,他会在一些几百人的聊天群看到其他momo,这也会给他带来一种亲切感。他试图猜想对方是怎样的人,最后给出一个比喻,"在一个包容的环境里,大家就像水一样,可以根据环境变成各种东西"。

在北方某座大城市,一个外科医生也提到了类似说法。

这名外科医生今年超过30岁,微信朋友圈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医生,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获得奖项,但在个人的社交账号上,他总在分享医疗圈子里的八卦。

大概三个月前他加入momo,更大胆地分享圈子里的秘密,比如要找到一个稀缺床位,通过熟人会是什么价格。他强调自己不是要做医疗掮客,"只是希望其他人别踩坑"。

他相信,互联网应该拉近人跟人的距离,让很多事情变得更便利,但这几年,"行业里本来能公开的都不公开了"。在他追求的,听起来有些乌托邦的设想里,momo们可以像水一样,打破各自的壁垒,"聚集在一起形成大海"。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