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网上吐槽导师,被认出后删帖改名字(4)

2024-03-19 11:30     搜狐

一连刷了很多条相关内容后,第二天,她的小红书首页被一个庞大的momo宇宙完全占据了。在一个粉色恐龙头像基础上,人们创造了上百种不同的momo头像,还有人给自己加入身份,比如有人叫momo医生,后来熊熊知道了,人家现实中还真是医生。

熊熊决定也给自己安上身份,成为第一个momo警官。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新头像,一个拿手铐戴警帽的粉色小恐龙,把ID改成了"momo警官前来报到"。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momo这个群体。讨厌者也大有人在,有的人将他们称之为"电子蟑螂"。一个用户说,自己代运营的账号中,"发现许多momo的恶意攻击"。在研究momo流行的学术论文里,也几乎都会提到群体匿名带来的风险--"momo 发布的信息丰富了互联网生态,但也埋下了制造、传播谣言的隐患,存在着泄露他人隐私、滋生网络暴力的可能。"

作为"momo警官",熊熊就是想要抓住那些坏momo,也就是发表不友善评论的momo,来维护群体声誉。比如有人免费分享momo头像,下面有momo评论"画这么丑还敢发出来",熊熊就私信对方,"作者也是好心"。还有momo评论网友发的宝宝照说丑,她也看不下去,私信对方希望删除。

momo宇宙里不止一个人愿意做警察。熊熊发了帖子招募momo辅警,结果真有不少人报名。接触多了,熊熊发现了momo人群一个共同点,都是像她这样的年轻人,特别以00后的大学生居多,"大学生才这么有空"。

至于坏momo,比例不高,一个月时间里她们发现的也就二三十例,"大概占了1%、2%"。熊熊把坏momo分成两类,一类听劝的,有的人还回复她"Yes sir 警官",还有一类不听劝的,通常不会回私信。对后者,熊熊发挥曾经混饭圈学到的"控评"本事,刷正面评论,并且召唤其他的momo过来一块评论,表达对博主的支持。

也只能做这些了,其实熊熊也不觉得坏momo有多坏,"大部分人可能就是心情不好,出来杠一下"。

momo现象引发关注。图为论文《群体中的数字隐身术:去身份化的自我呈现 --以"momo大军"为例》的访谈对象表。

"像水一样"

有那么一个月时间,熊熊都沉浸在"momo宇宙",在网络上到处玩梗,这拯救了她裸辞后的低迷情绪。

她原本在一座二线城市做小红书运营,公司效益逐渐下滑。在争取涨薪失败后,她选择离职,这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女孩第一次感到了无力,"就有一种自己努力过很久,还是没有一个好结果"。

刚开始加入momo,她是为了隐藏自己在网上吐槽,但成为momo警官后,虽然粉丝不多,她也有了形象包袱,"很少再发泄我个人情绪,或者是一些吃瓜的看法。"

她也没有再开个小号吐槽生活。或许年纪的增长真会改变一个人,她说,相比刚踏入社会,"屁大点的小事,就会觉得世界的不公,或者会觉得对自己有很大的打击",现在她开始适应现实,"有什么情绪也就自己消化了"。

这半年多,她生活的变化着实不小,重新找了工作,还结了婚,第一次开始操心"过年该送什么年货"这样的事。现在她很少出警了,但个人账号依旧是"momo警官",偶尔还会在上面分享一些自己的快乐。这个账号是她的一块自留地,"希望有那么一个地方保留自己的那份纯粹。"

互联网二十多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中,它跟现实的关系也在变化。2022年一篇硕士论文将之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的BBS论坛时代,网络与现实世界平行,匿名是当时的常态,"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进入到以社交为核心的SNS时代,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人们基于真实自我构建自我形象;再到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交APP时代,互联网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空间,人们开始疲于印象管理,"用户在大多数 APP 中拒绝与现实好友进行连接","只想在网上回归做一个隐形人,不被现实关系所打扰"。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