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有户村民一家六口人,去年就不愿参保,其他村干部做工作也没用,最后他亲自打电话劝解,才勉强全部交上。而今年,无论他怎么劝,这位村民也只给孩子缴费。
筹资机制仍须完善
赵方是河南安阳人,一家六口人每年都参保。近几年,他觉得医保缴费越来越高。"以前,每人交十元、几十元时,觉得是一项惠民福利,现在感觉是一种负担了。我老婆在村里打工一个月才挣2000多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了。"
"我老婆抱怨好几次,说不想缴费了,都被我劝住了。"赵方说,他明显感觉到身边抱怨医保缴费太高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动员更多居民参保,今年他们区医保局将缴费时间延长至3月15日,并规定全家参保居民在本年度首次在区三级医院住院可优惠300元。
河南某地延长医保缴费后,某小学老师在动员家长参保(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朱铭来认为,农村居民对医保的态度与保费上涨、家庭收入、个人心态等因素都有关。国家医保局和地方医保局虽然已经公开回应过居民医保缴费连年上涨的原因,但有两个问题还要跟老百姓说清楚:一是医保缴费从10元涨至380元,这个增长曲线是否跟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曲线重合,医保缴费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总之要让老百姓知道每年缴费标准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合理性体现在哪里。二是,每年各地医保基金结余情况到底如何,按照国际标准,结余资金的可支付月数维持在3个月至6个月是正常水平,3个月以下,说明医保基金有赤字风险,而有些地方基金结余量的可支付月数达到12个月乃至15个月,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每年还要提高缴费标准,这就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确实有赤字风险,跟老百姓解释清楚也有利于动员居民参保。
在朱铭来看来,现有医保制度并没有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连续参保人群在医保待遇上并没有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他建议,应从制度设计上,考虑提高连续参保人群的医保待遇,吸引更多居民参保。
对此,国家医保局在回复前述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云波的答复函中曾表示,实践中,部分地方对连续缴费的参保群众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鼓励连续缴费参保已有探索,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地方认真总结、提炼经验。
李珍认为,在现有的筹资上涨机制下,管理部门对筹资标准缺乏稳定的预期,既增加了自身管理难度,也让居民对缴费数额增长缺乏稳定的预期,当缴费跳涨时不免抱怨。
李珍表示,目前暴露出的"缴费数额逐年上涨,居民参保人数下降"是现有筹资机制造成的问题之一,其本质是缴费负担不公平,即收入较低的群体缴费负担重,收入较高的群体缴费负担轻。
她说,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群体中,80%左右是农村人口,20%左右为城镇人口。她以2022年的数据进行过测算,在将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按收入五等份分组后,当年每人320元的保费占农村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以上,而对城镇最高收入组而言,仅占其可支配收入的不到0.3%。
"长此以往,低收入人群负担会越来越重,维持高参保率也越来越难。"李珍说。
李珍告诉记者,缴费负担公平的体现应是"量能负担",即相同经济能力的人承担相同的缴费,不同经济能力的人承担不同的缴费。她认为,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应该由定额制转向以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缴费基数的定比筹资制度,也就是费率制,让不同收入群体根据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状况交纳相同比例的参保费用,这样低收入群体就可以减轻缴费负担,高收入群体的缴费责任则会增加。
李珍介绍,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改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机制的必要性。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即强调,"完善基本医保的筹资分担与动态调整机制,非就业人员参保缴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
国家医保局在上述回复徐云波的答复函中曾表示,高度重视"个人缴费标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引导合理预期的建议,正在会同财政部专题研究完善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缴费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稳定社会预期。
朱铭来认为,在新的筹资机制建立前,目前,医保缴费标准再比往年大幅度增加已经不现实了,现在问题是如何在缴费相对稳定情况下,提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这对于各地医保局是个很大挑战。(除朱铭来、李珍外,文中所用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