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钱也没人照顾,“未富先老”, 农村留守老人谁来管?

2023-10-25 11:19     华夏时报

"未富先老",农村留守老人谁来管?

"变老不是问题,它是一个生命的历程,未富先老才是真正的问题,既没钱也没人照顾。而且真正有刚需的地方正是经济困难的区域。"日前,在"有爱不留守--互助养老让乡村留守老人有所依、有所为"的主题沙龙上,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钟铁华如此描述当前农村的养老概况。

据民政部数据,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目前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过70%,大量老年人不与子女或其他家人共同居住生活,面临着居家养老的许多生活不便或困难,甚至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其中,农村养老压力远大于城镇,如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经济落后……而老龄化还在加剧,据国家卫健委测算,"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

一个更加普惠、灵活且成本较低的乡村养老服务模式--互助养老亟待被看见。

播撒"乡村助老员"的种子

"在众多养老模式中,互助养老具有形式灵活、成本较低的特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亚娜用"抱团取暖"这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形容互助养老的基础。

我国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基本以配偶和子女为中心的家庭依赖型网络,除此之外,占据重要地位的是亲属、邻里和朋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网络在逐渐弱化,城镇化进程和乡村生活方式巨变,让原本和儿孙一起生活的老人现在独自在乡村留守。据钟铁华介绍,虽然目前民政部门已经对3%最需要支持的老年群体养老予以兜底,而其余97%的老年人群体则很难被全部覆盖,其中乡村留守老人群体难以获得社区层面的公益性服务,因此,人际互信、良好互动的乡土社会难以形成。再从公益视角出发,农村欠缺公益执行体系,县域社会服务机构、社工站都处于新兴阶段,碎片化的项目多、关注儿童的项目多,关注养老的缺乏。

在此基础上,"乡村互助养老扎根于乡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充分利用乡村低龄老年人的闲置时间和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刘亚娜指出,不仅乡村独居老人的子女,其邻居、朋友和社区工作者都能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

长益基金会就是活跃在乡村养老领域、关注互助养老的社会组织之一。自2016年开始尝试开展乡村互助养老项目以来,长益基金会探索实践了以"乡村助老员"为主体的互助养老模式,在每个村培养一名乡村助老员,带动一批村级助老志愿者,支持一家县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构建起"社会组织+乡村助老员+社区助老志愿者"的县镇村三级公益执行体系,为留守老人上门提供养老服务并开展社区公益活动,解决乡村留守老人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的问题,提升乡村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杨建媛就是长益基金会的乡村助老员"出身"。几年前,她还是云南施甸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日常生活除了种地就是带娃。"不再有任何梦想,就只想带好娃,将就一生。"她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直到2017年,杨建媛作为长益基金会在施甸的一名乡村助老员,开始为村里30户老人提供服务。

这个工作并不好做,"一开始,老人们都有很强的防备心,甚至很排斥我的到来"。为了"破冰",杨建媛决定真正走进老人的生活,从日常到村里,经常与老人偶遇,与老人一起回家,陪老人一起做家务、一起下地干活、看病……慢慢的,杨建媛看到了变化,"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他们会主动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来,在门口等我,会主动跟我分享他们的心事,甚至会留很多他们自己爱吃的食物给我,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已经过期了,就是关心惦记地随时给你留着。"

随着信任的建立,杨建媛也开始意识到,老人并不是不愿意与邻居或者其他人接触,"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年龄大,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久而久之就主动与周围人形成了隔阂"。于是,杨建媛开始带着老人的邻居一起行动,自己没时间时,会"故意"让邻居帮忙看望,时间久了,很多邻居会主动告诉她老人的生活情况。随着邻里互动的增多,杨建媛又开始在村里组织公益活动,互相帮忙、一起玩耍……到今天,站在沙龙上的杨建媛经过担任同辈督导员,协助长益基金会开设新的项目点;学习专业知识,参与活动方案设计、财务报销等;培训30名助老员在本村为老人开展服务;接任项目管理等等一系列工作后,已经蜕变为一名职业公益人,任施甸县益苗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

而长益基金会已经在包括施甸县在内的云南、陕西、重庆等7个省级行政区的160多个村社区项目点培育乡村助老员170余人,孵化、培育社会服务机构7家,激发社区志愿者3000余名,累计为5000余户计6000余位老人提供了超过50万人次的养老服务。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