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谁都不理解的选择
"智行基金会"成立两年后,在对这些孩子资助和家访的过程中,杜聪越来越感受到时间不够用:虽然各个地区都有专职同事替自己分管各项工作事宜,资金上的缺口也能通过社会捐助和创办企业得以周转,可是,改变这些孩子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
杜聪渐渐发现,这些生活在艾滋阴影下的孩子,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跟人说话,目光呆滞或怒目相对,性格暴躁易怒,而且年龄越大的孩子,逆反行为越明显,他们不听话爱撒谎,经常忤逆亲人。
杜聪很明白: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爱母爱,被邻居同学歧视,道德价值观模糊,于是便长成了一只刺猬,想借坚硬的刺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受到诱惑、误入歧途。对于这些孩子,杜聪渐渐意识到,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爱,给予他们细心的心灵关怀和引导,让他们回归到一种"家"的感觉。
2001年11月,"智行基金会"运营3年后,杜聪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工作,专职做起了"智行基金会",他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和培养这些孩子身上。
但家人和朋友都觉得杜聪放弃如日中天的事业,全职去做没有工资的义工,简直就是疯掉了。他们提醒杜聪:"世间有那么多苦难不幸的人,凭你一己之力,你能帮得了多少?难道你真把自己当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了?"
杜聪说:"做慈善能帮助的人和事永远是有限的,也不会是完美的。我只是用修行的心去做慈善,这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每个参与者与受助者内心的光明和希望。"
但是,真正实践起这些心愿,杜聪还是花了不少心力。有些孩子学习不努力,在他们心里,自己早就被贴上艾滋标签,一辈子都完了,学历再高也难逃被人瞧不起的命运。
比如,上初二的小敏,一心想出去打工,然后梦想着像电视明星那样穿金戴银,打扮时尚;再比如12岁的义宝,迷上了网游,经常偷拿亲人的钱去网吧打游戏,学习一落千丈。对于此类孩子,杜聪很着急,但找他们谈心,收效甚微。
2003年7月,"智行基金会"资助的第一批23名艾滋遗孤,正好大学毕业,其中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女孩婷婷,因出色的学习成绩被留校任教。杜聪喜极而泣的同时,忽然想到一个好方法:让婷婷去给那些迷茫的孩子现身说教,也许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当婷婷说"我也是艾滋遗孤,但我通过努力,照样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时,很多孩子都哭了。杜聪又趁热打铁,带这些孩子去参观大学校园,感受大学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回来后,学习态度果然积极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