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南明弘光年间,当清军准备大举南下时,主持南明政务的权臣马士英,还是蜜汁自信:有四镇在,何虑焉--南明有江北四镇在内的大批大军,账面数量高达百万,还怕打?但事实是,这"百万大军",说是"百万流氓",那都是客气话。
明末战乱频发,武将们的地位却水涨船高。特别是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里,由于他猜忌心过重,"驭人之术"又过度精明,越是有文韬武略的英才,越是往死里整。比如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曹变蛟等沙场英雄,不是被猪队友坑死,就是被崇祯坑死。经过这一番逆淘汰,"幸存"下来的武将,都是些跋扈将军。
典型如左良玉,这位明末农民战争里打出来的武将,别看常被李自成张献忠花样吊打,可人家越打败仗兵越多,什么地痞流氓都往麾下招。越是关键时刻越掉链子,要军饷物资时狮子大开口。一旦没钱了,就大咧咧烧杀抢掠。比如他坐镇武昌时,就沿江大肆烧杀,"所掠妇女两三万"。崇祯对孙传庭卢象升们各种恶治,对这种"流氓军团"却是没了脾气,反而好言好语哄着,各种钱粮"喂着",一直到上吊,都没拿他怎么着。
到了南明年间,包括江北四镇的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也都是有样学样。手里捏着私人大军不撒手,狮子大开口给朝廷谈条件,真打起仗来,除了少数几位外,其他人都是能躲则躲。后来清军南下时,这帮"内斗有精神"的流氓大军,都是一触即溃,分分钟当了带路党。成了晚明"烂透了"的又一见证。
所以,就算崇祯南迁,他手里能用的兵,主要也是这些"流氓军团"。他能否将其"驾驭"好?这事儿,提起底也是难。这么多"左良玉",可不就是他自己"刺激"出来的?
而最重要的一个坑,就是明王朝人心的丧乱。
说起晚明的乱世,后人常叹息北方动乱,江南在大家心目里,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乐土。但事实是,富庶的江南,当时同样是火药桶。晚明多年以来吏治腐败,江南大地土地兼并加剧,动辄都是"地三十万亩",每年仅田租就数百万两。一个个"华堂高楼,极为崇丽",甚至"收健壮为奴,喜斗杀"。早就拉足了仇恨。
所以,就是在崇祯上吊后,江南的嘉定、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就相继爆发了民变,甚至还有"奴变"。南明弘光政权治下的江南大地,是个上层纸醉金迷,各地动乱不断,争斗不停的怪胎政权。崇祯南下后执掌的,也就是这么一个"怪胎"。他可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说实话,他若是真有这能力,这大明,也不会到了南迁的地步。更何况,一个连"南迁"的决心都下不了的帝王,本身,就是明王朝溃烂的"催化剂"。这个"历史假设"的背后,就是这么多的叹息回味在其中。
参考资料:樊树志《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商传《走进晚明》、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