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持续走高,让韩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受到明显影响。在韩国汝矣岛工作的郑先生表示,他在公司附近就餐的费用不断飙升,"以前七八千韩元就能吃上一顿像样的午餐,现在一碗拌饭都已涨到1万韩元以上"。
自去年初以来,韩国物价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今年4月,韩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7%,这是自去年2月以来涨幅首次回落至4%以下水平。餐饮物价居高不下,4月外出就餐物价指数为117.15,环比上涨0.7%,连续29个月上涨。另据统计,韩国家庭平均债务在去年首次超过9000万韩元。高通胀和高借贷增加了韩国居民的生活成本,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复苏。
当前,韩国出口商信心低迷,工业生产依然疲弱,制造商对消费者需求持谨慎态度。韩国政府表示,将在确保物价和民生稳定、管控内外部风险的条件下,提振出口、投资和内需,努力改善经济结构。
扶持本土半导体
为扶持韩国本土半导体产业,韩国也在发力。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5月9日发布了首份芯片产业研发十年蓝图,明确了在新一代存储及逻辑芯片、先进封装等3个领域的技术进步目标,承诺支持半导体行业生产速度更快、更节能、更大容量的芯片,以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并在先进逻辑芯片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据《韩国先驱报》报道,该蓝图详细阐述了韩国政府4月初宣布的芯片战略细节,彼时韩国政府表示将投资5635亿韩元用于芯片产业的研发,以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和技术开发。
在路线图中,韩国政府还罗列了未来十年,该国企业在人工智能、6G、电力和汽车等领域所用芯片的发展规划。韩国科学部表示,人工智能的兴起,导致芯片行业趋势从图形处理单元转向神经处理单元,专门用于自动驾驶、面部识别等领域的加速机器学习的微处理器同样是一大热门。
雒佑指出,对上游原料开采厂商而言,下游产成品价格下跌,压缩利润,业绩承压,也会进一步压缩供应,致使原料价格呈现"V"型走势、抑制技术发展情况;中游芯片厂则压缩产能,主动去库存;对下游的手机、家电、汽车等行业则有利好,带动利润向下游移动。但是长期来看,上游供应的萎缩会限制下游产业的正常发展,市场仍需等待需求提振。
郭涛预计,2023年半导体行业走势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一方面,部分中低端产品在产能转移与国产替代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正从短缺走向过剩,库存持续高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另外一方面,高端芯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由于产能上升缓慢、中美贸易摩擦等原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面临"一芯难求"的局面,预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