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康熙和曹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六次下江南四次都住在曹家,为何他明知花费巨大还要住曹家?
乾隆十四年,34岁的大诗人袁枚从官场隐退,花300两纹银买下一座废弃的园子,没想到竟一下就实现了财富自由!当得知这园子的来历时,百姓们都慕了,真是太有眼光了!
这座园林位于江宁(今南京),看上去废弃已久,破破烂烂,却大有来头。这座园子正是《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型,是康熙第三次下江南时,江南织造曹家给康熙建的园子。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曹家遭罢黜并被抄家,新的江宁织造隋赫德便接收了这座园子。但是隋赫德又没有住在这园子里,也没人打理,宅子就荒废了。
袁牧是一个才子,是清朝有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在乾隆四年中了进士,便开始入朝为官,但是他仕途颇为不顺。
乾隆十四年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就想干脆辞职官回老家照顾母亲,这个决定还是相当有魄力的!
因为诗人都喜欢山山水水,他就花了300两纹银从隋赫德手上买下了这座园子,然后拿出全部积蓄,对园子进行"一造三改",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并改名为"随园"。
然后对外称这座园子是当年曹家建造的别墅,当作康熙下江南时住的行宫,吸引很多民众慕名而来,这波营销真是太牛了!
有了游客,袁牧马上请了数十户百姓,在园子里养殖花卉,种植蔬菜,主打纯天然无污染的招牌在现场售卖,然后他再按户收取摊户的管理费。
随着随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园子的主人袁牧就开始售卖自己的文章。由于袁牧从小就擅长诗歌和散文,文笔自然是不差,他的文章单篇最高可以卖到万两黄金。
只能说,这袁牧当官不行,但营销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居然用康熙来给自己引流!
在乾隆五十五年,他还出版了一本《随园诗话》,说随园就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当时曹雪芹的《红楼梦》已经火了,而曹雪芹又是曹家的后人,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还是康熙的奶妈,康熙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是住在曹家,完全就是把曹家当自己家一样,可以说曹家和康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袁牧的这一波操作又再次把随园带火了!
既然曹家和康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曹家又怎么会沦落到罢黜并被抄家的地步呢?
这一切都要曹家的高祖曹锡远说起。
曹家起家是在关外,曹寅的高祖曹锡远当时是明朝的指挥使,在沈阳战败后,和儿子曹振彦一起被俘,投降了努尔哈赤,后来被分到多尔衮的正白族当了包衣(奴才)。
清朝的官僚系统分为两类,官吏和奴才。官吏对皇帝自称"臣",包衣称皇上为"主子",自称"奴才"。
表面上奴才的身份比较低,但一般来说实权更大。官吏和皇上之间是君臣关系,是上下级。而奴才和主子是一家人的关系。曹家是皇家的包衣人,离皇权更近一些。
曹氏仅有曹锡远这一支成为包衣,并以包衣的身份得到荣华富贵。
曹家的发迹是从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开始的。曹振彦是曹锡远的独子,生于1610年,年轻时就非常机敏,而且勇敢善战,在归入多尔衮旗下后,在长期的征战中与多尔衮建立了较为亲密的感情,因而受到多尔衮的常识和提拔。
由于曹振彦颇具文采,在清入关后便转为文职,于1650年被任命为山西平阳府告州知州(从五品),1652年出任山西大同府知府(正四品),1656年到1658年出任两浙都转运盐使、盐法道(从三品)。
1650年多尔衮去世,正白旗被顺治收编,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从此把自己家族的命运与皇室捆绑在一起。
曹振彦有两个儿子,长子曹玺是正妻欧阳氏所生,次子曹尔正是继室袁氏所生。也正是这个嫡子曹玺将曹家推上了巅峰。
1654年,三皇子玄烨(圣祖爷康熙)出生,按照清朝惯例,但凡皇子皇女出生,都要从内务府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里选择乳母,孝庄太后亲自挑选,最后这份差事落到20出头的孙氏身上,而这个孙氏就是曹玺的妻子。
从这一刻起,曹家便开始走向飞黄腾达之路。
康熙7岁时得过天花,古代天花几乎就是不治之症,顺治帝福临、多尔衮的弟弟多铎都是得天花死的。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无力回天时,只能孙氏和另一个保母文氏(她的女儿后来嫁给曹寅当儿媳妇)没有放弃,带着玄烨到别宫居住,日夜守护照顾,并最终使玄烨转危为安。
两年后顺治帝驾崩,遗诏册立已出过天花的玄烨为皇帝,孙氏也因为保育有功,他的儿子就被选入宫成为康熙的伴读书童。
被选入宫的正是孙氏的长子曹寅。
康熙二年,曹玺因为镇压山西叛乱有功,被康熙派往江宁织造监理。
按照规定,江宁织造这个职位3年一换人,但曹玺在这个位置上干了23年,可以说,从曹玺开始,江宁这个职位就是曹家的专属职位,在曹玺之后又往下传了两代人。
如果说曹玺将曹家推上顶峰,他的儿子曹寅则是让家族站上了历史高峰。
曹寅从小就文武双全,才华出众,机敏过人,办事能力极强。由于他只比康熙小4岁,他的母亲又是康熙的奶妈,两人可以说是情同手足。
康熙六年,玄烨亲政,与曹寅一同计捉顾命大臣鳌拜,可见康熙对曹寅的信任。在曹寅17岁时,就被康熙任命为御前侍卫。
康熙二十九年,玄烨将曹寅调往苏州织造,历练了两年,又调任江宁织造继承了他父亲的衣钵。
康熙对待他一家子都不薄,不仅赐予孙氏一品夫人的荣誉,连同孙氏的两个女儿,一个赐婚嫁给平郡王,一个赐婚嫁给蒙古国王,两人都王妃。可以说,曹家成为江南的第一望族,背后是康熙的站台。
对一介包衣奴才如此的恩宠,可见康熙和曹家的关系有多铁了。
也因为这样的关系,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是曹寅接驾的(三次在南京,一次在扬州),康熙南巡,决不是我们在《康熙微服私访记》那样的简陋,相反,康熙南巡时是极尽奢靡,而且声势浩大,这也给曹家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为了迎接康熙的到来,曹家还专门给他建了一个行宫,吃穿用度全部都是参照皇宫里来的。虽然说内务府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大多数都是要曹家自费的。
《康熙王朝》有一幕就有提到这个部分,康熙要光复台湾,他要求魏东亭三年内要筹齐3000万两军饷。三年期限快到,魏东亭筹到了2600万。
这个魏东亭是二月河虚构出来的人物,他的原型正是江宁织造曹寅,《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
之所以取"魏东亭"这个名字,其实是二月河玩的一个文字游戏。因为曹操建立魏国,历来曹魏相连,以魏代曹。而曹寅字"楝亭",二月河以形近字代替为"东亭"。
康熙问魏东亭剩下的400万打算怎么办,魏东亭说:"奴才祖上的旧宅卖掉,能值80万两,奴才还有些薄田,值30万两,奴才这些年俸禄也攒下了3000两。"
康熙对魏东亭的清廉和忠心很是满意,所以也不忍他卖祖宅卖田产来凑这些钱,就给他出了个主意:"朕驾幸南京城,朝廷给南京城拨了200万两银子,这笔转专款,你不用用在朕身上,朕在南京的全部花销自理,不用你一纹银子。还有,你不是给朕造了一座行宫吗?等朕走了以后,你立刻把它卖掉。那房子值多少钱?"
魏东亭说:"100万两。"
康熙说:"那就卖它200万丙,朕住过的房子嘛,又有龙威,又有福气,让江南富豪买去。告诉他们,谁买这个宅子,朕就给他题一块大匾。"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南巡一次,少说也得花个大几百万银子。
康熙难道不知道自己接驾耗费巨大吗?他当然是知道的,那他为何还要住在曹家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曹家江南第一大旺族,确实是有钱的
江宁织造是专门给皇宫及文武大臣生产绸缎布匹的,这个职位一年的俸禄是一万两白银。区区一万两白银,曹家如何能成为江南第一旺族,并能负担康熙每次南巡的巨额开销呢?
当时江宁织造府连下有3万台织布机,工人20万,每年能产出1200万的净利润。
同时,曹寅在担任江宁织造时,还兼任过两任的两淮盐御史。在康熙年间,朝廷每年的盐业税收差不多800万两,其中两淮盐运御史所管辖的税收就占了450万两。
虽然,这些钱都是皇家的,但是不代表他们不会想方设法中饱私囊。
比如赚取差价,再比如操控原材料棉的价格,在价格低的时候先采购棉絮,然后要交货时再将棉絮价格炒高,事先采购的钱就会从盐税盈余中借支先行支付。
这算是一种投机行为,只有现况有变动,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在曹寅在位时,他的确有能耐维持运作顺畅。
但在他1712年猝死时,织造衙门的款项已经预先支付,而他任巡盐御史的盐税盈余还没收到,结果就是留给他儿子一笔亏欠官府逾三十七万三千两的债务,这笔债务后来也成为雍正抄家的导火索。
康熙把国家最赚钱的差事给曹家,自然知道这当中的利害。但他也知道,要羊跑也得让羊吃草,所以就睁只眼闭只眼,默许他们操作公家银两,不然他下江南怎么敢理所当然地住在曹家呢?
2、住在曹家不会落人口舌,还能为自己博得"孝顺"的好名声
康熙本身是一个好排场的人,出门在外也不会委屈自己。再加上因为多年征战,国库的银子也不充裕。如果自己不顾国情,每次南巡都要从国库中支出大量银子,必然也会引起百官和百姓的不满。
康熙很重视自己的名声,自然不愿意自己在民间是这样"穷奢极欲"的形象,他住在曹家就不怕落下这样的口舌了,朕住在自己家奴家里,吃香喝辣的别人又有什么好说的。
而且曹家还有自己的奶妈,住在曹家就像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中一样,既然我母亲家在江南,那么我下江南,住哪都不如住在"家"里好啊!
这里不仅有带他长大的奶妈,还有和他同吃一锅奶一起长大的好兄弟。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曹寅搀扶母亲孙氏前来拜见,当孙氏正准备行下跪之礼时,康熙忙拉住她,并对大臣们说:"此吾家老人家也"。看到庭中萱花盛开,便用御笔亲手题了"萱瑞堂"三个大字赐给孙氏。
这些也为康熙博得了"孝顺"的好名声。
"宣瑞堂"就是《红楼梦》里荣禧堂的来源。在古代,萱草是母亲的代称。古代游子远行时,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希望萱草花可以给母亲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借此表达孝心。
3、曹家还是康熙的秘密情报处
康熙住在曹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寅其实是康熙安插在江南的"金牌密探",打探江南的吏治民情,曹寅是有"专折密奏"权的。在古代,由于信息不发达,常常都会有欺上瞒下的事情发生,而这些事情往往又是关乎民生和江山的。
皇帝要想真正了解真相管理国家,就不得不依靠江宁织造这样的特殊机构。
曹寅就会将自己探得的关于天气、粮食价格、盗匪等情况,包括江南地主、甚至是退休官员的一举一动"专折密奏"康熙。这些秘密情报,是康熙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信息渠道。
正因为康熙知道自己住在曹家花了不少钱,所以在后来国库亏空,康熙让借钱的官员把钱还上,知道曹家借了不少钱还不上时,康熙一再出面让他不着急慢慢还。
曹寅猝死后,康熙非常的悲痛,为了让能够保全曹家在江宁的人口家产,康熙令曹寅的儿子曹颙[yóng]承继江宁织造一职,但没过两年,曹颙就病死了。曹寅有两个老婆,生了三个儿子,曹颙是最小的儿子,另外两个儿子也早逝了。
为了再次保全曹家,康熙又令曹寅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曹[fǔ]入嗣伯父曹寅名下,继承江宁织造。而曹雪芹就是曹的长子。
虽然康熙一直在保全曹家,但其实曹寅的去世也就预示着曹家的没落,康熙在的时候可以保着钱不还,让他家的后代继续世袭。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死了,雍正继位,就没人能再保曹家了。雍正六年,曹家因亏空巨额财产而被降罪抄家,昔日南京城内第一大旺族,一夜之间,凋零不堪。
当然,曹家败落并不是因为被康熙吃掉用掉的,一个家族的落败往往都是被后世子孙败光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虽然最后雍正还是对曹家网开一面,恩赐曹家可以保留京城里的部分房产、仆侍,但曹家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的繁荣,运势持续衰微,及至1745年,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落魄京城西郊,开始写小说。
正如《红楼梦》第十三回,曹雪芹借着嫁入贾府的秦可卿在死前说道: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近百年,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这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曹家这棵大树,曾经枝繁叶茂,集官位、财富、能力于一身。它的根始于家族暧昧的包衣身份,既为人奴仆,又是一种特权地位。但这个根并不牢固,他背后的靠山是皇帝,没了皇帝这个靠山,大树必然倾倒,猢狲自然也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