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0亩荒野农场:年轻人在这过乡村生态生活,女性占了9成(3)

2023-03-30 14:22  今日头条

在地理条件上,我们周边没有什么人文环境,像云南大理,志同道合的人们,会形成独立的小圈子,我们比较孤立无缘。亲朋好友、村邻,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很多人回归乡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打造一个很美的私人空间。对此,我们没有太多执念。城市生活里,漂亮舒适的家已经体验过了。

这片土地有200亩,最开始拿到它,模模糊糊就有一个想法,未来一定是一群人共享这块土地,一起生活。

枯木堆肥实践 2019年

伯克利堆肥实践 2016年

一开始,我们就开放了志愿者项目。但在第一年,过来的志愿者还挺消耗我们的。后来,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能量,设置了相对的门槛,要来农场,需要填很长的申请表。

我回想了一下,大多数过来的志愿者,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包括文科类的硕士、博士,还有教育工作者、乡建工作者等等。

无论什么样的身份、学历,都是从扫地、擦桌子、做饭、垃圾分类,包括处理旱厕--依据每天的值日表--这些小事情开始。认真地做简单的小事情,人也会得到疗愈。

之前,我也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人,看不起很多小事情。一个人如果整天在忙着做家务,擦地、做饭,无论男女,我会把他定性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来了农场之后,彻底改观了。

一些乡村生活的技能,无论是建造,还是种植,包括朴门永续的理念,都是我们自己先去践行,再分享给更多人,教育已经融合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这些年,关于"朴门永续"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追捧。有些地方,会特别强调技术的层面,甚至给它贴上标签、奉上神坛。

本质上,我认为朴门永续倡导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一切跟生活相关的东西,它都应该是低技术的,因为它可以涉及到每个人。如果让普通人无法企及,就失去地气了。

原宿首期女性工作坊

2018年,我们发起了首期女性工作坊,全程由女性主导及参与,营造一个温暖,放松,包容,疗愈的场域。

一位拥有独立事业和二孩的妈妈,来了之后大部分闲暇时间在睡觉。她说到这儿,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身体有多么疲惫,生活中巨大的责任与惯性,让她忘记了身体的需求,也忘记了自己。未来,我们也想系统地做些事情,来治愈更多的女性。

日常的生活,我们有长期实践后形成的公约。平时可以亲密无间,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这也保证了一群人长期和谐、和平的共处。

9年间,来来去去超过1000人,有一些人告诉我,原宿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庇护所。他们人不在这儿,但会觉得,"如果我累了,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随时可以回去。"

到目前为止,过来的还是年轻人偏多。很多人可能要到中年,在社会上打拼之后,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才会猛然醒悟:"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我的人生,还有什么可能性?"

大的时代背景,让很多年轻人的觉醒提早了,甚至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来到乡村,也是给他们一个学习、实践和思考的间隙,人生需要很多这样的间隙。

我不认为,你换一种生活方式,就会失去主流生活里的一切。它和传统社会不是断裂,更不是对立的。

大家讲到乡村的可持续,就只想到经济的可持续,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可持续、情感的可持续,包括社会关系的可持续,这是我们现代人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想尝试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