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0亩荒野农场:年轻人在这过乡村生态生活,女性占了9成(2)

2023-03-30 14:22     今日头条

慢慢地,我们也在探索,本地有没有传统的建造方式,能运用到我们的建造中来?请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教给我们50年前的建造技术"推把子(注:以芦苇为建造材料)",来造螺旋顶圆屋的墙。

农场有60亩的野生水塘,成片广袤的芦苇地,我们就地取材,把芦苇砍下来,每隔二三十公分绑一圈,把它排在墙壁中间,是纯天然的空心隔音材料。

陆续几年,我们还建造了户外厨房和田野餐厅,很多都是用二手材料。每年,都会有跟泥土相关的工作坊,志愿者、学员们一起,完成了所有的建造。

我的印象里,现在武汉来的人明显多了。有一次,一个姑娘来捏土团,她和我说,"双手插到泥里面,脑子里什么都不想,觉得一下子被疗愈了。"

所以,在原宿,建造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是想让大家放下来,慢一点,缓解城市里的压力与焦虑,建造的技术只是顺带的收获。

在农场,除了100多亩的树林子,每年都要维护,农耕主要是5亩地的水稻,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除草剂,粮食存储,也不使用药熏防虫,一切遵循自然农法。

几片小小的菜园,供于我们日常饮食,在有剩余的情况下,也会对外分享。春耕时,种青菜、红苋菜、土豆,还有老品种的茄子、番茄,各种瓜类豆类;秋天,种芹菜、芫荽、茼蒿、菠菜、油麦菜、红青白萝卜等等。

从2014年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老种子,先是自己耕种留种,后来开始在线上分享给更多的人,春天会集中分享多一点。秋播时,也会再分享一次,已经成为我们每年固定的文化。

农场有一个水系统,厨房、洗漱区的中水,都会被收集起来,一部分流到小沟渠里,经过沉淀净化后用于灌溉,一部分经过水生植物的净化处理,再回到大水塘。

夏天的降温设施是水空调,这里的地下水非常丰富,我们将地下水抽上来,经过冷凝,能将室内温度维持在18度左右,再排回水塘,实现循环利用。

在农场,90%以上的东西,都是被循环使用的,垃圾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所有厨余,我们都会分类,优先喂小猫、小狗,其次是喂鸡、喂鸭、喂羊、喂马。包括使用旱厕,覆盖的便便,会直接拿来堆肥,经一段时间发酵后再回到土地。

我们遵循朴门永续的理念,低消费、低技术,对环境友好,提倡"小而美",过可持续的生活。事实上,很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是这样生活的。

当然,主流传播给大众的乡村生活,总是非常美好的。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真实的传递,尤其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走上返回乡村的道路上。真正落地到乡村之后,你会发现,有风花雪月,也有很多艰辛与不堪。

这些年,美好,确实时时刻刻在发生。清早,眼睛还没睁开,就听见外面的鸟儿在叫。一打开门,猫狗都会扑上来。我们在地里干活,让身体劳作,全身都很舒畅。从地里摘个萝卜,直接擦一擦就吃了。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真诚的交往,也弥足珍贵。

这些美好的背面,也要付出身体的艰辛。我们做一顿饭,要从捡柴火开始,相比在城市里,拿手机app点一下,饭就送过来,还是不太方便。

冬天想睡懒觉,但不得不起来,因为要去喂鹅、喂羊。明天要下雨,地里的东西,不管多晚都得收完,以前在城市里,从未有过对天气如此密切的关注。大自然所有的变化,如今都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之前在城市里,我的生活能力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我中午做了一顿饭,晚上就做不动了。生活几乎是被消费建构起来的。

后来才意识到,商业化的进程,已经无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很多人感到焦虑?因为我们活得越来越像机器人了。

解除现代性的焦虑,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回到土地上,回到大自然中。但对土地,我也没有急功近利,从来没想过要做一个种植大户,亩产达到多少多少。颗粒无收,我一样接纳与喜悦,因为土地是与生命相关的。

水净化系统实践 2019年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