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对着镜头难掩激动:"这是航天员第一次从气闸舱出舱,也是第一次使用小臂,更是我和02第一次出舱活动。在这么多的第一次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舱外的美景,感受到了出舱的不易,感受到了中国空间站在不断壮大。"
每一次出舱,都是对航天员身心的巨大挑战。每一次出舱,航天员们总能创造一个又一个"首次"。
距离首次出舱活动仅16天,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舱门打开,他探出身子,对镜头挥手:"风景不错,好天!03已出舱,感觉良好!"这是蔡旭哲首次出舱,他将与陈冬共同实施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二次舱外作业。
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蔡旭哲面前:首次舱外救援验证。这是一次体力与智力的挑战,更是一场默契与信任的考量。任务中,蔡旭哲将模拟失去工作能力,陈冬需要把他从舱外带回出舱口。救援往返路径虽然只有10米左右,却困难重重,航天员转移路径是否科学、被救航天员和施救航天员能否密切配合,都关系到任务的成功与否。
在地面人员的指挥下,蔡旭哲缓慢松开双手。"别着急,我来接你了。"陈冬一边安慰战友,一边把自己的安全绳挂住蔡旭哲的固定绳。接着,陈冬将另一根承载两个人生命的安全绳挂到舱壁上,小心翼翼地将蔡旭哲带向出舱口。
整个过程持续了20分钟,为了逼真模拟,蔡旭哲始终没有用手扶一下舱壁,而是认真辅助观察同伴的每一步操作。陈冬也流畅地完成了操作,完美地演绎了一场救援行动。这也宣告着,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为了方便三舱间太空行走,需要分别在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之间、天和核心舱与梦天实验舱之间搭建舱间连接装置。2022年11月17日,陈冬和蔡旭哲再度搭档出舱,架设"天桥"。
陈冬和蔡旭哲各连接"天桥"的一端。当"天桥"搭好后,蔡旭哲完成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作为第一个"架完桥又试通车"的人,陈冬心里替他捏着一把汗,蔡旭哲心里却很踏实。因为"天桥"两端的锁扣是他和陈冬安装的,每个都上了三道锁,非常牢固。
站在机械臂上,视角最好的时候,航天员可以看到空间站全貌。在蓝白相间的地球背景下,"问天""梦天"像是空间站张开的两翼,缓慢地绕着地球家园飞翔。头顶是浩瀚宇宙,脚底下是空间站和地球,静静地身处其间,再也没有一刻能比此时更令人自豪。
经过约5.5小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密切协同,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第7次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至此,神舟十四号乘组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个人完成3次出舱任务的陈冬,又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每一次出舱,都是中国航天人对太空的一次探索。正如刘洋首次出舱时说的那样:"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会师
飞天之路是一场接力赛,每一名航天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队员
盼望着,盼望着,距离神舟十五号乘组到访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早在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所需物资"快递"到了空间站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就开始为迎接他们而忙碌了。他们将神舟十五号乘组的睡眠区、卫生区和就餐区都逐一收拾好,安装并调试好相关设备,等战友们来了就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飞赴太空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天宫相聚,开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
当晚,神舟十四号乘组几乎一宿没睡。此时,在广袤的太空中,他们的战友正在另一艘飞船里,很快就要彼此相见了!
从火箭转场、神舟十五号乘组名单公布到乘组见面会的新闻资讯,远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四号乘组时刻关注着战友们的信息。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临发射前,陈冬、刘洋、蔡旭哲特地穿上了一套图文并茂的欢迎服,专门录制了欢迎视频送去祝福。
陈冬隔空喊话:"老铁来了,我们想死你们了。"刘洋说:"盼望着,期盼着,我们等到花儿都快谢了,天上宫阙待君来。"蔡旭哲张开双臂道:"'十五'的兄弟们,欢迎你们来到太空家园!来吧,先拥抱一下。"他们集体转过身去,只见服装背后的字组成一句话:"欢迎进驻中国太空家园!"
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太空中轻轻一"吻",宣告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当前设计的最大构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再加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船和神舟十五号飞船。
6.5小时的对接过程,对神舟十四号乘组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对接完成后,还要进行相关测试才能开启舱门。又等了近2小时,地面终于传来开舱门的指令。
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打开了空间站"家门",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打开了神舟十五号飞船舱门。隔着两米的距离,陈冬伸出了胳膊:"快点来吧,欢迎回家!"费俊龙在陈冬的辅助下,第一个飘进了梦天舱内,两人紧紧相拥,同声说道:"想死我们了,终于来了!"
舱内的镜头,永远地定格住了这一幕--6名航天员面带微笑,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他们的胸前,在深蓝色舱内工作服的映衬下,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夺目。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两个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来访。随着镜头定格的瞬间,这一画面也将载入中国航天史册,成为中华民族飞天圆梦的生动注脚。
短暂的相聚之后,便即将分离。12月2日晚,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在中国空间站举行。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了工作交接。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郑重地将系着中国结的空间站钥匙交到了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的手中。
神舟十四号乘组交给神舟十五号乘组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连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前来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有天真烂漫的孩童,无不被这满载梦想与汗水的浩大工程所震撼。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30年,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30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30年。
此刻,遥远的天空之中,身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邓清明还在"天宫"浪漫栖居。广袤的大地之上,许多人正在为入选我国第四批航天员而不懈努力。飞天之路是一场接力赛,每一名航天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队员。在这条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每一个奔跑的身影,都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昨天的梦想,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将会是明天的约定。面向未来,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会越发坚定而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