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好好的名著怎么就三观不正了(2)

2023-03-14 14:00  央视网

阎教授在另外一个演讲中提到的观点,可与之形成互文映衬,他批评说:0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观念影响,把经济决定论、阴谋论、债权武器等网红们的观点当作常识。"以网络为准,他的脑子里已经灌进去了大量网红们的言论"。以网络社会为标准,学术水平就可能会不断下降。

面对来势汹汹、无坚不摧的"网络社会标准",阎教授捍卫的是学术标准,也值得其他领域反思。比如文学领域、教育领域、法律领域、新闻领域,有没有自身坚硬的专业标准,借此抗拒侵略性很强的"网络社会标准"?

实际上,有些对《水浒》之类名著的讨论,并非没有道理,比如"丑化女性"、"歌颂滥杀无辜",还有《背影》中内容涉嫌违反交规--但这些"道理",多是当下网络视角的"片面的道理"。

这正是"网络社会标准"的第一个特征:把片面的、某个细节上的瑕疵,当成对整体价值的否定。《背影》中父亲穿越铁路违反了交规,那老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判断一下,不就行了,岂能以无关文章整体价值的"小细节",否定整个文章?

《水浒》也是如此,丑化也好,"滥杀无辜"也好,呈现的是当时之社会现实(并非"鼓励滥杀"),也并非这部经典小说的主旨。拿着挑刺的放大镜去审查每一个细节上的"三观倾向",用"直男癌"之类网络撕裂式标签搅动某种敏感情绪,这就是对名著整体的文学价值、精神价值的消解。

"网络社会标准"的第二个特征是:把争议当舆情,再把这种舆情当成"需要灭的火"。争议不是什么坏事,不同观点也不是否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实际上,"多元讨论价值"也是经典价值的一部分。

但"网络社会"泛化了一种标准,很容易把某种争议定义为"引发舆情"。如果是"正常争议",那就争辩呗,摆事实讲道理,在观点的自由市场上争取自己的听众,真理越辩越明嘛。但一上升到"舆情",那就麻烦了,特别是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的舆情,就变得"不可讨论了"。

其实,那些对名著不同角度的阐释,哪怕极端、无厘头、偏离主旨一点,是很正常的,七嘴八舌本就是网络基本生态。觉得那是胡说八道,可以不理它,但如果在"网络社会标准"下将其上升为舆情,就制造了一种巨大的凝视压力。

"网络社会标准"第三个特征是:流量、声量和网红主导,声高就显得"很有理","流量大"似乎"更有理"。流量裹挟下,严肃的学术讨论和理性分析,很容易被激愤的口水所淹没。对《背影》这篇美文的专业分析,有很多文章,但可能没有哪一篇专业分析有"背影涉嫌违反交规"这种判断更吸引眼球。

拉到网络舆论场上,有认知门槛的文学标准和学术标准,肯定无法"下沉兼容",必然敌不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流量标准。

"网络社会标准"第四个特征,即兴的、当下的、流动的、短瞬的激情。突然间,某个判断不知触碰了哪根舆论神经,突然就火了。某个人看到一段内容,灵机一动,突发奇想,这不就是那什么什么吗?未经深思熟虑,某个惊人判断就横空出世。

对名著经典的那些"三观审查",多不是坐冷板凳、读海量文献、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论据支撑的结论,而是"一拍脑袋"的网络即兴判断。时间有强大的反脆弱性,是筛选和检验经典的最硬核标准,那些追时效、抢热度、蹭流量的即兴网络判断,就算了吧!

网络争论,那就争呗辩呗,没有什么经典能免于这种网络凝视。网络讨论甚至可以延伸到对经典的课堂讨论中,扩展学生的思辨阅读。但网络的归网络,学术的归学术,不同领域有不同标准,不要动不动就诉诸于"从课本删除",这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