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医保账户里的钱为何少了? 钱去哪儿了?谁将从中获益?(2)

2023-02-16 10:37  观察者网

"我国的医保体系建立于1998年,设立的初衷是医疗互助共济,无论大病小病都能报销。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设立个人账户是为了减少小病小痛报销的审核流程,有了个人账户,参保人遇到小病小痛就可以拿着医保卡自行支付,无需再走审核流程,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门诊疾病不纳入报销范围,因为个人账户就是用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张晓告诉记者。
据《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存36156.30亿元,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结余为11753.98亿元,占了全国基本医保累计结存总额的32.5%,且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

随着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越来越多,问题逐渐显现。"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个人无需使用时,别人也用不了,真正需要门诊医疗保障的人群得不到更好的保障,这笔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并不利于医疗保障的效率提高。而与此同时,统筹账户的资金过少,这直接导致医保的报销范围和报销金额都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大病的保障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张晓解释,此次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此前参保职工"有病的不够花,没病的用不了"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盘活了,用在真正需要的患者身上,改革后统筹基金会加强,互助共济保障会更充分。

张晓看来,"每个人都有年老和生病的时候,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是会长期存在的,到年老多病时,靠医保个人账户和个人积累总是有限的,共济保障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改革后参保人亏了吗?

"个人账户新计入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体保障功能降低,反而从制度上来说,共济保障更具有风险防范功能。"2021年4月,国家医保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改革个人账户,不是取消个人账户,而是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入比例,通过制度的转换,建立、扩大、健全、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减少了部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保障会损失,而是放到了共济保障的大池子里,形成了新的保障机制,这个新的保障机制总体上基金平衡转移,保障效能显著放大。

广东省医保局也就当地政策算了一笔账。以广州市为例,门诊共济改革实施后的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惠及2.7万参保人,人均报销金额从原来的150元增加到380元,报销比例增加153%。

"从个人账户改革政策目标和制度长远发展来看,参保人群均会从这次改革中普遍获益,特别是那些罹患慢、特病的参保职工、退休人员群体,其获益是远超个人账户减计额度的,因为共济保障的结果往往会是减计数百元个人账户,但会报销千余元甚至数千元费用,实现政策调整改革的真正作用。"张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