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释放改革信号,首提“和美乡村”(2)

2023-02-15 10:44  永登发布

科技如何增产?《意见》部署,要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等。

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印发《"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应用"。同期,种子法以及个别部门规章启动修订,中国转基因政策配套逐步完善。2023年1月,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介绍表示,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进展顺利。

除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民种粮挣钱的保障机制同样重要。

《意见》还提出,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农民增收速度放缓,和美乡村如何建设

在1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表示,"三农工作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保供,一个是增收。"

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吴宏耀同时指出,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必须高度重视。

实际上,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四部分:外出打工、在家种地、转移支付、土地收入。

据官方数据,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对此,《意见》部署,聚焦产业就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这一过程中,发展县域产业,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现有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近三分之一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吴宏耀表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要顺应这种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为此,《意见》也提出,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

另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对此,《意见》也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王刚毅举例,东北生产蓝莓、红莓,中原生产花生、城市近郊种植蔬菜等,都可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供给的潜力。小田并大田后,庭院经济也能带来农户增收契机。

这也回应了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安排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四大收入来源中,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而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通过土地增收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对此,《意见》提出,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吴宏耀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而王刚毅评价,《意见》不仅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在乡村治理中,也赋予了农民更多的主体性。

除了设施等硬件支持,《意见》也在建设和美乡村的软件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

例如,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意见》还部署乡村振兴领域反腐。

"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确是极丰极深。"唐仁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