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直都不舍他离开自己身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得不前往封地赴任,管理地方事务。于是,在李世民和其母杨妃的目送下离开了从小在这里长大的皇宫。
几年后,唐太宗想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以此来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甚至不顾权臣的反对,对他身边的嫡系都世袭分封,李恪也在其中之列。后来,他就放弃了旧时名号"蜀王",从此有了新的名号"吴王"。
然而刚当上吴王不久就掀起了一场罢官风波,原是因庄稼问题被弹劾,但此事他却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只是将此事怪罪于辅佐李恪的长史身上,从这点也足以看出李世民对这位皇子的疼爱与重视,这也是他有望登上太子之位的重要基础。
立储之事,成也身份败也身份
唐太宗李世民有着雄韬武略,其人精明老练,做事英武果断,对唐代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后世对其也有着极高的评价,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虎父"却有着一位性格羸弱,整天只知花天酒地的嫡长子。
在中国古代,太子之位通常都是嫡长子,唐代自然也遵循这一惯例,立嫡长子为太子,一开始李世民便选择了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作为太子。
但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他难以成就大业,丝毫没有作为一国之君的潜质,不仅自己毫无进取之心,还整天仰仗着自己是太子,享受各种特权。
这时,李世民看到如此光景,便心生了易储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合格的太子,不仅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和英武果断的做事风格。如果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到这样一个人手里,最终只会加速朝代灭亡。
但皇宫中到处都是眼线,作为太子的李承乾自然也就听说了这件事,便"病急乱投医"带兵造反直接代替李世民之位,这样一位整日萎靡不振的太子终究是敌不过老辣的李世民,最后也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v
太子之位空缺,引得众多皇子蠢蠢欲动,然而唐太宗心中却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在唐太宗的心中他与杨妃的儿子李恪为太子最为合适的人选,就其个人来说,他英武果断,心怀大志,可以说是立储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