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0后女子,工作体面,却每周都去这个“可怕的地方”,不少人避之不及……(3)

2023-10-16 11:14     周到上海

志愿者带去了拓印工具和纸张,邀请参与活动的家属握着病患的手一道滚动滚筒,完成中秋主题的版画拓印。随后,包括病区内可以进食的病患,以及家属、医护、护工和志愿者一起分享龙华素月饼,提前庆祝节日。活动本身很简单,但在病房内共同完成作品和共度佳节,却格外有意义。

人生旅途中,人与人的链接丰富了生命的维度。生命会走向终结,但在某一时刻的共同记忆会镌刻下来,给人真实的快乐与温暖。

"手牵手"认为,人的生死两端都需要关爱。因此多年来,志愿者在征得医院、病患及其家属的同意下,为一些病患完成了人生最后的愿望。曾有一位60多岁的肺癌病人,住院后一直挂念自己的宠物狗。为满足他的心愿,医院特批那条灰白色的小狗装在篮子里带进了病房。看到心心念念的小狗在眼前打转,病人高兴极了,还坐起来拿肉条喂给小狗吃。第二天,这位病人就去世了。

还有一位当时已经到了不能出院的地步的母亲,很挂念上初中的儿子,志愿者就和那位儿子商量拍摄他在家里的生活,让妈妈放心。他们家住在石库门老房子,拍的时候正好有邻居经过,还有一些邻居在打麻将,志愿者采访邻居。邻居说,没想到她的身体这么不好,也让她放心,她的孩子一个人在这里,大家都会照应着的。拍完,志愿者把视频原版刻成了光碟给了病人。后来病人儿子告诉志愿者,妈妈说虽然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日子了,但是看着还是觉得很开心。之后的一天,这位病人也去世了。

"手牵手"创始人王莹是当时服务这位母亲的志愿者之一。她曾问过这位母亲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对方回答,"想回家给儿子烧一顿饭。"王莹说,听到这句话同伴们心里都很触动。"人到临终,在乎的真不是名利,而是最爱的那个人,想在离开世界之前,为他/她再做点事情。"

说起这些年的服务对象,志愿者不免情绪起伏,有人说着说着便哽咽了。事实上,他们见证了朴实的爱,真挚的情感,也遭遇过冷眼与拒绝,经历过"想做什么却发现自己其实做不了什么"的挫败。服务对象的离去,也让他们感到痛苦哀伤。也正因为此,"手牵手"在招募志愿者和培训时便会告知今后可能会面对的情况,及时劝退一些人,在服务过程中要求志愿者参加服务督导的学习,每次服务结束后组织大家进行冥想以及交流,疏导负面情绪。

做临终关怀志愿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何还要做?服务时长6年的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志愿者领队巫婧说,因为这是有意义的。"当我真实看到衰老、病痛、生命的终结,便会得到警醒,不至于被忙碌的工作生活与世俗种种所裹挟,而是跳出漩涡,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反思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看似是我们在服务他们,其实是他们在帮助我们,教会我们如何敬畏生命。"巫婧说。

一度火了的"醒来死亡体验馆"关闭,但"死亡咖啡馆"持续至今

2022年,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连氏缓和医疗中心研究的《2021年全球死亡质量专家评估的跨国比较》报告,系统地对全球81个国家/地区(代表世界人口的 81%)进行研究,根据各国家/地区的专家意见,就生命末期照护的质量进行了评估。中国大陆排名相较于2015年有所提升,位列53名。

2019年,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整体纳入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省市,目前已实现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

总体而言,我国的临终关怀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知也较为有限。服务的这些年里,"手牵手"始终在呼吁对于有质量的安宁疗护的关注和重视,创始团队也意识到,社会需要"死亡教育"。在他们看来,不论处在哪个年龄阶段,不避讳谈论死亡,思考一下如何面对死亡的"大问题",才不至于到那个时刻措手不及。

黄卫平曾在上海建立了"醒来死亡体验馆",想让人们好好地谈论死亡。主打体验性的"死亡体验馆"像是一场大型角色扮演游戏,主持人通过讲故事和发起投票的方式,让参与者依次投票淘汰一位成员,淘汰即意味"死亡"。"死亡"的场所是一个模拟焚尸炉,周围有火光和风声,出口则模拟产道,象征重生。通过体验,"醒来"希望活着的人能够主动探究,化解一部分死亡恐惧,并系统地学习如何面对亲人乃至自己的死亡,探索更为完整的人生意义。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