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那年,罗朗在唐人街一家叫"龙珠"的中国餐厅打工。
许是投缘,这家餐厅让他感觉到了家的温暖,他在这一待就是四五年。
● 龙珠中餐厅
每天,他的日常就是打包外卖、给观音菩萨上香、喝茶、吃饭,潜移默化中,这些影响慢慢融合到了他的内里,成为他本人的一部分。
他也不止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在这儿,同龄人要么踢足球,要么玩游戏,而我每天都围着厨房打转?"
多年之后,他给出了最本质的答案:在餐厅做饭,给了我在咏春之外的另一种自由。
罗朗的中国梦,终于在18岁那年实现了。
那是1998年,他刚好高中毕业,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学习中文。
● 1998年,初到中国的罗朗
虽自诩已经对美国的唐人街十分了解,但真正在中国生活后才发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品位,跟唐人街有很大的不同,更令他惊讶的是,中国的餐饮文化博大精深,而他在唐人街里接触到的中餐,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角。
年轻的罗朗心里,甚至升起一个宏伟的愿望--要开全世界最好的中国餐厅!
回到纽约之后,他积极报名烹饪学校,并且四处打工,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在他的规划中,只要他出手开餐厅,很快米其林的星星就会主动找上门。
然而,打脸总是比梦想实现起来更快。
在纽约唐人街一家叫做"小小得月楼"上海菜的餐厅里,他跟着厨师小朱做小笼包,明明就是包个馅捏个褶,但他怎样都做不好。
● 和师傅学做面点
某天,他跑到隔壁炒菜的厨房自言自语:"一个小包子怎么这么难做?!"
旁边的大厨回头:"因为你不是中国人,这个东西不是你本国家的食物,你现在不会,且永远不会!"
这句话深深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但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中餐远远不止他想的那么简单,食物是在环境中诞生的,想要真正学到传统的东西,理解食物背后的意义,还是要扎根中国。
2009年,罗朗再次来到中国,拜师在面点师张凤玲的门下,在她的课堂里,罗朗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可他却越学越困惑了。
论技术、论口感,自己一定是过关的,但他总觉得他做的菜里面是没有灵魂的,它们只是将一堆食材按照既定的比例拼凑出来的标准品而已。
可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他在往后的几十年里,都在不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