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艘驱逐舰,三艘航母,5艘075两栖舰,2025年中国海军实力一览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岸防抗击型海军,到80年代起步的近海防御型海军,再到21世纪强大的远洋海军,中国海军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尤其是在新世纪,中国海军舰艇建设持续快速推进,无论是航母、驱逐舰还是两栖攻击舰都如下饺子一般列装。
其中已经服役的有2艘航母,4艘两栖攻击舰、60艘驱逐舰、100艘护卫舰等,总吨位已超过23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353万吨。
那再给我国一年时间,到了2025年我国海军装备可以达到多少呢?
朝着打造全球一流海军目标前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海军的整体发展相对缓慢,当时海军的主力舰艇以早期的051型导弹驱逐舰为主。
这类驱逐舰无论是在吨位还是作战能力上都相对落后,难以与当时世界先进海军的装备相比,其反潜、防空和对海作战能力均较为有限。
尽管如此,051驱逐舰仍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一大进步,为海军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这一时期中国海军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主要是执行近海防御的任务。
051驱逐舰
毕竟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家战略需要,决定了海军发展的方向和重心主要放在保卫主权、维护领土完整上。
这就要求海军要重点发展执行近海作战任务的舰艇。
因此在这一时期服役的主要作战舰艇,如051型驱逐舰、021型导弹艇等,都是吨位较小、作战距离较近的舰艇类型。
这些舰艇主要承担近海巡逻、警戒值班、岛礁防卫等任务。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海军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051B
这一时期,我国海军通过引进俄罗斯等国的相关技术,研制出了一批新型的作战舰艇,如051B/051C/052等型号的驱逐舰。
深圳号驱逐舰改装后图片
这一批新型舰艇与上一代相比,无论是在吨位、武器装备还是综合作战能力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例如051B型驱逐舰的问世,当时很多先进国家在驱逐舰上的发展都已经接近万吨级。
反观我国,051型满载排水量不到4000吨,052型不到5000吨。
在这样的情况下,051B型驱逐舰应运而生,其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安装了海红旗-7短程防空导弹,大大增强了区域防空能力。
随后,在052型驱逐舰的基础上,我国又研制了052B和052C两大改进型号,将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几乎达到同时期世界一流水准。
052B
这批驱逐舰与当时新服役的两艘956E型导弹驱逐舰一起,大大拓宽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视野。
而2010年前后,随着科研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军的装备建设可谓进入了快车道。
在此期间,中国海军建造了大批新型作战舰艇,包括054A型护卫舰、052D型驱逐舰、001A型航母、055型大型驱逐舰、075型两栖攻击舰、071型两栖登陆舰、901型综合补给舰等。
071型船坞登陆舰
这些新型舰艇的服役,使中国海军整体作战水平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向多维立体作战能力的提升迈进。
这一时期,我国海军的发展思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之前,中国海军的建设规划和发展路线图基本上是依托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大量借鉴引进俄罗斯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实现自主设计和批量建造。
这种发展模式在当时国力有限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海军实现了由弱变强的重大跨越。
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的大幅提升,这种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海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因此在新一代主力作战舰艇的研制上,中国海军决定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思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打造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作战舰艇。
这标志着中国海军发展已经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服役的新型作战舰艇,如052D/055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等,完全是中国海军自主研发的产品。
这些舰艇在总体设计上不再局限于引进消化吸收的老路,而是充分考虑未来战场环境的变化特点,大胆采用模块化设计。
极大提升了作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与此同时,这批舰艇也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中首次大规模、系列化应用信息技术的产品。
它们装备有多种新型雷达、声纳、数据链和卫星通信等装备。
实现了战场感知能力和系统间信息融合共享能力的大幅提高,使中国海军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可以说中国海军的发展,无论是在理念、装备还是能力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为建设一支适应未来战场需求的强大海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军战力
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舰艇已初步形成规模,各类型舰艇数量和作战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我们不妨具体看看当前中国海军在主要作战舰艇上已拥有的战力。
在航空母舰方面,中国海军现役共有两艘航母,分别是于2012年服役的旧式航母辽宁舰,以及2019年才正式交付使用的国产航母山东舰。
尽管与美国的十余艘核动力航母相比,中国在航母数量和单舰作战能力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拥有两艘航母已经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拥有航空母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目前我海军第三艘航母也有望在2025年前交付使用,届时中国海军航母数量将达到3艘。
具体来看,辽宁舰于2012年正式入列,这标志着中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尽管辽宁舰原本是一艘未完成的苏联航母,中国通过改装完成并投入使用,但对于当时中国海军力量的整体提升来说,其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因为有了辽宁舰在先,中国可以在航母的运用和保障等各个环节积累宝贵经验,为未来自主设计和建造航母奠定基础。
实际上,辽宁舰投入使用后的这些年时间里,中国海军确实通过对这艘航母的运用检验,积累了包括飞行员培养、舰载机起降、编队训练、保障运输等在内的全方位航母运用经验。
这为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顺利交付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没有辽宁舰这样的"练兵舰",就没有山东舰这样"出师不败"的本领。
相比于改装的辽宁舰,2019年才正式入列的山东舰无疑是中国航母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已经成为现实。
作为一艘完全自主研制的航母,山东舰在总体设计理念上做出了大量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山东舰的服役使用标志着中国在航母领域已经基本掌握了从设计建造到运用的全链条自主能力。
这为中国后续建造更多国产航母,乃至实现拥有6艘自主航母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以可以说,从辽宁舰到山东舰,中国航母发展实现了从"爬"到"走"再到"跑"的重大飞跃。
未来随着003型和后续航母的相继服役,中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运用能力还将不断增强,为实现远洋维权提供更为有力的战略支撑。
在驱逐舰方面,经过十多年高密度建造,中国海军现役共拥有6艘052C驱逐舰、25艘052D驱逐舰和8艘055驱逐舰,三型驱逐舰总计39艘。
这批中华神盾舰具备较强的对海、对空和对陆打击能力,是海军的重要力量。
如果按当前建造速度估算,到2025年中华神盾舰数量至少可达45艘左右,继续保持我海军驱逐舰规模的持续增长。
中国海军的驱逐舰发展历程,与海军整体的发展轨迹高度契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海军驱逐舰发展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这一时期服役的051B/051C/052系列驱逐舰,标志着中国驱逐舰的装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些驱逐舰大多数在4000-7000吨之间,装备有反舰和区域防空导弹,对海及对空作战能力显著提高,开始向多用途方向转变。
尤其是后期的改进型号,如052B/052C驱逐舰,作战能力更加全面,是当时中国海军的明星军舰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海军驱逐舰建设进入快车道,先后服役了2艘俄罗斯引进的956型驱逐舰,以及自行研制的052C/052D/055三大系列驱逐舰。
这些新型驱逐舰进一步扩大了吨位,丰富了任务组合,作战能力更加全面。
其中,052D驱逐舰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和装备,是中国首批真正意义的多用途驱逐舰,可同时承担反舰、反潜、防空等多种任务,其综合作战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行列水平。
而万吨级的055驱逐舰更是中国海军史上吨位最大的驱逐舰,配备有多具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对空对海对地打击能力均达到很高水平。
所以经过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海军的驱逐舰武器装备日益完善,作战任务日益全面,形成了二级的防空、区域防空和对陆打击等立体作战能力。
这批驱逐舰的成长壮大,为中国海军提供了强大的护航力量。
在护卫舰上,054A型护卫舰可谓是我海军建设的成功典范。
这类护卫舰造价低廉,作战能力全面,数年时间内就完成了30多艘的批量建造,已成为扼守近海的屏障。
到2025年中国054A护卫舰数量可望达到40艘左右。
其中054A护卫舰自2008年开始服役至今,一直是中国海军建设的一个亮点。
它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大幅提高了制造和维护的效率。
在作战能力上,054A护卫舰也进行了大量创新。
它是中国海军第一批装备声呐拖曳阵的舰艇,拥有较强的反潜能力。
同时,它也安装有垂直发射系统和高性能相控阵雷达,使对空防御和对海打击能力大幅提高。
综合来看,054A护卫舰实现了吨位刚过4000吨的小型舰艇,也可以拥有全面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了作战效能和性价比。
正因为054A护卫舰具有上述独特优势,所以这一型号从2008年开始服役以来,中国海军建造速度一直很快。
目前已形成30余艘的规模,与052D驱逐舰一起成为担负近海防御重任的两大"标杆"。
未来中国海军会在054A的基础上,研制054B等升级版本,使这一型号护卫舰数量有望增长到40艘,进一步增强海军的整体作战力量。
在两栖作战舰艇上,中国目前已有4艘075两栖攻击舰和8艘071船坞登陆舰。
这批大型舰艇增强了海军的远海登陆和对岛作战能力,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更多同类舰艇的建成,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实力还将持续提升。
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舰艇建设,是为了完成远程投送作战任务的需要。
在21世纪前,中国海军的两栖舰艇以071系列为主,这主要是一类小型、短途的运输型船坞登陆舰。
随着国家利益的扩张,中国海军也看到必须要建设大型的远洋两栖攻击舰艇,以满足可能的军事行动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海军开发了075两栖攻击舰,这是一类满载排水量达到4万吨的大型舰艇。
不仅可以搭载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员,还能一次性投送数十辆重型装甲车辆,基本实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登陆向远洋登陆的跨越。
与此同时,中国还建造了新型的071E船坞登陆舰,这类舰艇满载排水量2.5万吨级,也具有一定的远洋运输能力。
可以看出,随着075两栖攻击舰和新型071船坞登陆舰的逐步增强,中国海军的两栖投送能力正在稳步提升,可以完成一定程度的远程岛屿战役。
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两栖攻击舰可以达到8艘。
这些新兴的战力,将持续改变中国海军的作战样貌。
2025年后海军发展预测
展望2025年后,中国海军的发展重心将放在提升现有作战舰艇的信息化改造和整体作战能力上,争取在未来战场占得先机。
具体来看,各类型舰艇可能有如下变化:
在航空母舰上,003型航母有望在2025年前服役,到时中国海军航母总数将达到3艘。
这虽然与美军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初步具备战时航母战斗群运用能力。
后续中国还将继续稳步推航母的研制,争取最终实现拥有6艘国产航母的目标。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在2025年左右让第三艘国产航母入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因为到那时中国海军将初步具备战时航母战斗群的编组运用能力。
而在驱逐舰上,中国海军也将持续扩大052D/055驱逐舰的总量。
预计到2025年,中华神盾舰总数可望达到45艘以上。
这将使中国拥有足够的护卫舰队与航母编队,具备远洋护航能力。
在此基础上,中国各大舰队的作战辅助舰艇,如补给舰、综合保障舰等也将持续增加,为舰队的远海运作提供全面的后勤保障。
此外,新型的信息侦察舰、电子对抗舰等专业舰艇也将加入编队,以强化舰队的整体作战支援能力。
可以预见,到2025年时,中国海军的远海综合作战力量将达到一个新台阶。
届时中国将拥有3支规模可观的舰队,分别部署在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这些舰队核心力量由航母打击群、驱逐舰编队以及大型两栖舰艇组成,可在保障我海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远程力量投送能力。
在区域防御方面,054A护卫舰也将持续扩编,预计到2025年左右,其总数将达到40余艘。
这将使中国在东海和南海拥有强大的护卫舰队,实现对钓鱼岛和南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有效控制。
与此同时,未来几年中国还将大力发展无人艇编队,以充实近海警戒力量,这也将成为未来海上作战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