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菲律宾渔船冲岛失败之后,小马科斯整了个新活

2024-05-23 17:46     头条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菲律宾渔船冲岛失败之后,小马科斯整了个新活

继菲律宾方面不顾解放军的严正警告,小马科斯前几日在菲军校毕业典礼上扬言让毕业生"强力捍卫领土"后,菲律宾国家安全局官员又来在南海问题上刷"存在感"了,无端指责中方自2012年以来实际控制的黄岩岛周边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还扬言要"开放该地区",以让国际组织或第三方搞所谓的"介入监督"。

5月20日,菲律宾国家安全局发言人马拉亚在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中国破坏黄岩岛的海洋环境,还要求中国开放该地区以接受所谓的国际监督。马拉亚若有其事地声称,"我们对那里正在发生的情况感到震惊和担忧"。他解释道,菲律宾政府认为有必要提醒中国在南海"破坏珊瑚礁、捕捞濒临灭绝巨型蛤蜊"的行为。

看来,菲律宾这是急中生"智",在南海打出了"环保牌"。菲律宾最近也是急不可耐了,一方面,从去年8月份挑起仁爱礁事件到现在,眼见着中方软硬不吃,什么计谋也不上当,真的是黔驴技穷了,只好打出外界听来都假惺惺的"环保牌",来给自己根本不占理的南海主权声索扯虎皮拉大旗。

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着急出手,最多就是搞搞军演、发几个声明表态支持小马科斯政府,在上周菲方某组织纠集号称100艘船只"冲闯"中国黄岩岛海域的荒唐行动后,菲方眼见中方根本是稳如泰山,而就算美国来了也没有办法改变中方实际控制多个"争议"岛屿及海域的现状。况且美国迟迟还不出手,最近也忙着中东乱局,没有多少精力顾及菲律宾的"感受"。

其实,关于南海岛屿环境污染或海洋污染的问题,菲律宾现在玩的伎俩就是"恶人先告状",配合他们打出的所谓"环保牌",企图对中方施压,来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可是,菲律宾的指责还有很多疑点。

第一,是否造成所谓"环境污染"真实性还不清楚,如何就能妄下论断?到底是中国渔民捕捞的还是菲律宾渔民非法捕捞所致?众所周知,作为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菲律宾的捕鱼技术、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落后且不完善,菲渔民在捕捞活动中,经常看到有利可图就一哄而上,根本不知生态环保是何物。环球时报刚刚做过实地调查,在马尼拉的海鲜市场上,有商家在出售"稀缺货"苏眉鱼,是国际社会公认的10种濒临灭绝的生物之一。在中国苏眉鱼是二级保护动物,非法捕捞和出售是可判处最高十年有期徒刑的,而反观菲律宾渔民和海鲜商家,则肆无忌惮地捕捞出售这类珍稀海洋物种来"快速发财致富",这种黑色产业链在菲律宾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并且菲律宾渔民还用着十分原始和暴力的捕鱼方式,比如用氰化物毒鱼和用炸药炸鱼,这对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更加不可逆的损害。

此外,要是说菲律宾此次是首次打出"环保牌",那就是过于抬举他们了,因为前些年,西方出于遏制中国和意识形态有色眼镜之下,就不断抹黑污蔑中国"海上工程破坏珊瑚礁""渔业捕捞破坏海洋环境"等谬论,根本是漏洞百出、牵强附会。关于南海岛礁珊瑚礁退化的问题,中国学者也在研究,并早就指出这跟全球变暖有关,包括珊瑚礁白化现象、珊瑚礁死亡现象,都是跟环境温度上升、敌对生物增多等有着重要联系,讽刺的是,美国还拒绝在控制气候变化相关文件上签字。因此,相比之下,菲律宾此次只能算是鹦鹉学舌似的跟在美西方身后污蔑中国,根本就是毫无新意、老调重弹。

第二,菲律宾方面真的是为南海环保而来的吗?除了非法捕捞、破坏性捕捞等直接伤害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菲律宾此前非法窃取中国南海石油和天然气的行径,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根本无法估量。包括在开采过程、钻井作业、采油过程和运输存储环节中,都会对海底岩土结构造成破坏,改变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油气泄漏又会引发严重污染。2023年2月底,菲律宾一艘油轮在民都洛岛海域附近沉没,约80万升工业用油发生了泄漏,不仅海域沿岸村庄有居民感到痉挛、头痛、呕吐,而且大面积的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都受到了严重不良影响,更可能会扰乱海洋野生动物生存甚至致其死亡。可见,一旦让菲律宾得逞,对南海海域的生态破坏规模只会更大、更不可逆。

更为讽刺的是,在中国仁爱礁非法"坐滩" "马德雷山"号,更是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环球时报的最新调查图片显示,这艘破舰的底部已经出现破损漏洞,整艘舰船锈迹斑斑,腐蚀性的雨水和生活用水肆无忌惮地直接排入海中,菲军方人员的生活用品都杂乱无章地乱丢乱扔,甚至将垃圾露天焚烧,当时还有一名人员公然朝仁爱礁瀉湖内排泄。鉴于这艘破舰已经非法"坐滩"25年之久,涂漆、锈水、垃圾焚烧和化石燃料使用,给附近的礁石和海域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而现在,菲方却把自己包装成怜惜海洋环境的"圣母"模样,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不仅是跟在美西方后面围堵遏制中国的又一典型例证,也反映出菲律宾不惜为美国火中取栗、不顾南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本性,这样一个国家和政府,现在却对南海海域的主人打出所谓"环保牌",一旦真相公之于众,小马科斯政府只能是自取其辱。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