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的清华的执着,源于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1988年,唐尚珺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的一个小山村,唐尚珺有3个姐姐、1个哥哥,父亲此前是一名小学老师。当唐尚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一个邻村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的故事。那人毕业后,不仅衣锦还乡,还有很好的事业与生活,更是为自己的家乡修了一条路,这样的事情在唐尚珺看来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在老家,他也常听大人对小孩说,"让老祖宗保佑你考上清华大学"。这些场景深深刻在了唐尚珺的心里,虽然当时他对清华、对大学没有任何概念,但确定"考上清华"是一种荣耀。
在他复读过程中,他的同班同学吴善柳考上清华大学的故事更是深刻影响着他。2014年,他在钦州二中同班复读同学吴善考出了680分的好成绩,是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电机系录取。
唐尚珺早在应届生的时候就听过吴善柳的故事,为了考上清华大学,吴善柳一次次复读,放弃过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众多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和唐尚珺同班时,吴善柳已经32岁。那年,高考分数出来后,唐尚珺从班上QQ群得知了吴善柳的成绩,他再一次从吴善柳考上清华大学中受到鼓舞,他的目标也更为清晰,那就是除了清华,其他的学校都不考虑。
这一年,其实唐尚珺考出了573分不错的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两大争议点"谎言""奖学金"
初中毕业,唐尚珺考上钦州当地最好的高中--钦州二中。老师们都说,进入钦州二中,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但对唐尚珺而言,故事才开始: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是372分,只够读一个专科学校,他决定复读。2010年他的高考成绩是405分,这次家人不同意他再复读,他选了南宁一所专科学校。临走前,父亲给他准备了5000元学费,还有每个月1000元的生活费。
但唐尚珺没有去上学。"我在学校逛了一下,跟我想象的差距太大了,学校食堂和宿舍都很小,跟高中没区别,我打退堂鼓了。"他下了一个决定:再复读一年,决定回钦州二中。但这个决定他没有告知家人。
唐尚珺。 九派新闻
好友何汉立以唐尚珺的故事,拍了一部纪录片《高十》,主要讲述了他这段"打工人"的生活。
在片子里,2013年的唐尚珺应该"大学毕业"了,但他对家里人谎称在南宁一家叫"顺丰"的公司工作,一个月工资1600元。事实上他拿着家人给的大学学费,一直在钦州二中复读,每年成绩都有所进步。2014年1月24日,离春节还有6天,学校开始放寒假,唐尚珺穿着红色冲锋衣也打算回老家。唐尚珺很注意细节,回家他连书都不敢带一本。从钦州的超市简单买些水果回家,他丢掉印有"钦州湾大道82号"的塑料袋,因为"远在南宁的他"没法解释怎么在钦州买东西。
2016年,他考出625分,在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后,唐尚珺拿着通知书,到医院将复读一事告诉家人。在纪录片《高十》中,唐尚珺拿到通知书后,去医院看望癌症晚期的父亲,他将多年的谎言和盘托出。
意外的是,看着手中的通知书,父母并没有惊喜或者意外,很平静的在看。这时的唐尚珺决定不再复读,他带着父母去了趟北京,来中国政法大学门前打卡拍照,看了北京天安门,坐地铁爬长城,吃了北京的小吃。
但唐尚珺还是放弃了。2016年8月,决定去中国政法大学读书的唐尚珺,甚至申请了学校的助学贷款,但在开学前,他在高中班级微信群里看到一条信息,又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