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说一句,那个护送赵光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杨业老将军,他原来是北汉投降过来的,以骑兵勇猛著称,此后宋太宗对他非常信任,但也因为遭到了北宋军中的妒忌。
几年后的雍熙北伐,杨业为了掩护军民撤退,战死沙场,这就是杨家将的故事,多说一句,杨业的死根本责任不在潘(仁)美,打仗死人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都把责任推给战友,实在是转移了主要矛盾。
而且潘美在历史上,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他和曹彬是北宋初年的两大军神,只不过后来杨家将的流行,才让这个北宋的军神,变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建宁小人。
杨业的死,也同时意味着,赵光义超越哥哥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从此对契丹只能采取防守的策略,而且公认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赵光义能力不如哥哥。
如果赵匡胤多活个十几年,说不定凭借着和宋初的军事实力,与契丹一决雌雄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惜历史没有这个机会让我们假设,这个锅只能让赵光义来背了。
(03)各种坏印象
对一个皇帝的印象坏,除了上面说的两点之外,还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坏事情,也都跟赵光义有关,比如说毒地李煜,欺负小周后这些很多都是民间文学的想象,但都按在了对赵光义的印象上面。
还有就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杀了弟弟赵廷美,杀了太宗的嫡子赵德昭,内斗内行,外战外行,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宋太宗的理由。
还有就是不知道变通,自以为是,宋代为了防止藩镇割据再出现,对将领的防范相当严密,将领出发前,会给将领一个布阵图,将领要严格按照上面的指示行军布阵。
这是赵匡胤的发明,赵匡胤出生在军营,在军营里长大,自幼习武参军,从大头兵做起,是个对军队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优秀将领。
但赵光义没有当过一天兵,赵匡胤发达之后,他是禁军大将皇帝红人的弟弟,在京城都是跟着官宦子弟戏耍。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更是成了皇帝,很快成了开封府尹,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他这方面的能力很不错,那都是培养出来的,但赵光义根本不了解基层实在怎么回事,军队是怎么回事。
但是他僵化地继承了太祖时期的预授阵图制度,而且越是这种人,越是认为自己很聪明,或许在行政方面,赵光义是比哥哥要强一点,但是关于军队,他一无所知。
但迷之自信,让他多次直接指挥将领,以为他的阵法策略都是很完美的,结果宋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这也是太宗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和哥哥的区别,就盲目继承了太祖时期的制度。
晚年更是为自己继承人的事情操碎了心,中意的继承人,不是疯了,就是死了,这也许算是一种报应,太宗这一脉总是人丁不兴旺,到了南宋,赵构没有儿子,干脆又把皇位传给了太宗这一支,天道轮回,这谁又能提前预知呢。